靠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贏得未來
——二論牢牢抓住歷史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鄭青原 |
2010年10月25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我國經濟社會領域正發生著一場深刻變革。
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重大戰略機遇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的發展迎來新的契機,孕育新的希望。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特征”。這是對現實的清醒判斷,也是對未來的關鍵抉擇。
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現代化“三步走”戰略成功走過兩步,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賽程過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在關鍵時期。“等不起、慢不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峻切。
現實的壓力讓我們清醒地看到,盡管改革發展的成績巨大,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相當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實現質與量的統一、快與好的統一、物與人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離不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突顯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機時代”,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把握好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離不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當前,我國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從國際經驗來看,這個階段既擁有繼續發展的有利條件,也處於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環顧全球,成功啟動現代化進程的國家不在少數,能夠持續推進現代化進程並最終獲得成功卻不多見。不少國家在邁入現代化進程后,最初的發展勢頭相當不錯,后來卻出現停滯甚至發生逆轉,關鍵原因就是沒有及時對發展方式作出調整。對於我國而言,要成功應對挑戰,保持現代化的連續性,就必須把握全局、抓住機遇,使發展方式的轉變,由市場的自發走向改革的自覺。
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我們黨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敏銳洞察,是繼續推進中國現代化航船的戰略抉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指明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和重點,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反映了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
馬克思在談到農業領域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時曾經說過,那些新近開墾、以前從未耕種過、相對地說比較不肥沃的土地,無須施用肥料、甚至隻要進行粗放耕作,也能長期獲得收成。因此人們就會出於歷史慣性和眼前利益,選擇粗放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倘若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的體制機制不改,倘若“以GDP論英雄”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不變,倘若價格形成機制依然不能真正反映資源稀缺和環境代價,那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會“久推難轉”、“轉而不快”,重速度輕效益、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重財富增長輕民生投入的現象,就難以得到根本扭轉。這也恰恰可以充分說明,為什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規劃的主線,是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每一場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都伴隨著對生產關系的新的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來推動。隻有不斷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才能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通過深化改革,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關鍵性作用,發揮政績“導向之手”的引領性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一定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每一場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其動力都來自於生產力的進步提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大力增強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知識、技術轉移和規模化生產能力,積極構建完整的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通過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我們就一定能在新的國際競爭條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每一場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標准。對社會主義中國而言,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不斷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順應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証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人民從發展中共享成果,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我國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無論從我們的發展經歷,還是從世界其他國家發展歷程來看,能不能抓住機遇,推動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能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不斷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造就國家發展新引擎,贏得國際競爭新優勢。
機遇稍縱即逝,轉變刻不容緩。
(責任編輯:王蕾) |
更多關於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的新聞 |
· 俞正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 |
相關專題 |
· 2010年熱點事件專題庫 · 新聞 · 獨家 |
熱圖推薦 |
|||
|
| ||
|
|
精品策劃 |
·各國施壓搶稀土中國賣泥巴價 新政加息房價或將暴跌 ·央行加息“房奴”很糾結 老百姓錢袋子怎麼管? ·央行加息房奴負擔再加重 1分硬幣銀行兌350元? ·加息不意味貨幣政策轉向 樓市調控強化股市不必慌 ·央行加息股市不必驚慌 150萬20年房貸利息增4萬多 |
播客·視頻 |
|||
|
|
資本市場熱點追蹤 |
·紐約商品交易所22日黃金期貨每盎司下跌50美分 ·紐約股市三大指數22日窄幅波動 收盤時漲跌互見 ·深市上市公司公告(10月25日) ·滬市上市公司公告(10月25日) ·10月25日國內三大証券報紙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
·央行加息房奴負擔再加重 1分硬幣銀行兌350元? ·加息不意味貨幣政策轉向 樓市調控強化股市不必慌 ·宗慶后賣水成首富 任志強:不買房是傻瓜 ·月薪3千繳10%退休拿40萬 普通民眾為何不敢花錢? ·經濟周刊:“十一五”變化看數據 更看百姓感受 |
[一語驚壇]先富非法收入要打擊,弱群社保要抓緊 [論壇]鳳凰少女跳樓最新進展·女市長遭騙色騙財300萬 [訪談]加交通部長談移民·馬偉明:落后不是國人專利 [辯論]“我爸是李剛”門如何收場·通脹警戒提至4..5%? [博客]牽出李剛大問題? 毛岸英最后一吻咋難忘 [博客]山西的"首富"你跑啥? 揭秘:央視美女直播胡蝶躥紅 |
無線·手機媒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