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皆財經,人民財經特別推出《財經麻辣燙》欄目,用財經的角度解讀新聞熱點,用簡潔的語言為您講述熱點故事。(責任編輯:楊迪)
汪峰的《春天裡》,唱出了很多人對現實的掙扎以及對未來的恐慌,尤其那句“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更是令人震撼。我們在恐慌什麼?不是畏懼死亡,正是恐慌“老無所依”。我們捫心自問,等我們老了,我們會在哪裡?明天,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養老?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大多數老年人上了年紀后都會選擇投奔兒女,享受天倫之樂,安享晚年。根據數據顯示,在我國,目前超過1/3的家庭,老人養老主要依靠子女供養,超過半數老人表示在養老期間期望與子女同住。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期,“421”結構(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漸成主流。另一方面,由於生活條件的提高,醫療保障的提升,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家庭養老壓力越來越大。“養兒防老”面臨的現實挑戰越來越不容忽視。
適合人群:有子女的老人。
“以房養老”,就是老人把已經付清貸款的房子,抵押給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金融機構通過數據統計和精算,綜合考慮房主的年齡、預期壽命、房產若干年后的價值等因素,定期發給房主一定數額的養老金。房主去世后,房產出售用於歸還貸款,其升值部分歸金融機構所有。這種養老方式被視為完善養老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補充。
適合人群:對於手頭有房,無子女或者不願意將房產留給子女的老人。
嚴格意義上,養老機構包括敬老院、養老院、光榮院,以及老年公寓。敬老院是在農村實行“五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接收的多為農業戶口的五保孤老戶。養老院主要接收的是城市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的老人。光榮院原名烈屬養老院,主要接收無親屬照顧的烈屬老人以及孤老傷殘軍人,孤老復員軍人等。除此之外,老年公寓則指的是可以自費入住的養老機構,自主選擇性更強。
適合人群:喜歡熱鬧的單身老人。
顧名思義,老人在家庭中養老。很多老人不願意離開自己居住的環境,同時又有自理能力,這部分老人更願意在自己家中度過晚年生活。但老人們也面臨著,如吃飯難和部分行動力不足等諸多問題。於是,居家養老還包括入戶服務的范疇。通常以街道和社區為主,為老人們提供送餐上門以及入戶護理等服務。我市部分區縣還具有“居家養老平台”和智能終端組成,外接有線或無線的老人專用呼叫器,可以實現一鍵撥號功能,提供緊急呼叫求助。
適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顧不到或無子女,又不想離開家的空巢老人。
社區養老,與居家養老有相似之處,都是以家庭養老為主,但社區養老具備更為統一的管理。將機構養老中的服務引入社區,實現社區的在家養老。社區會統一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多種專業服務,同時可進行托老服務,讓老人白天在社區過的開心,晚上回家睡得安心。
適合人群:不願離開熟悉居住環境的老人。
農村以鄉鎮為單位舉辦養老機構,將村庄的“三無”老人適度集中一起居住養老,由政府來買單。此舉可以解決農村老人的眾多問題。
適合人群:農村的“無兒女、無固定收入、無法定贍養義務”老人。
目前最時尚的養老方式,就是指老年人離開現有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種養老方式,包括候鳥式養老、度假養老、回原籍養老等。老人可以根據不同季節和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養老居住地。老人可以到民政局進行申報,異地養老通常以一季度為主,時間長短也可根據老人喜好以及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適合人群:經濟條件不太好但喜歡旅游的老人,旅游養老兩不誤。
老人在家中招徠年輕的大學生做房客,一掃往日的沉悶暮氣,身邊既多了人員照顧,又有一筆可觀的房租做為生活費補充﹔對年輕大學生而言,也有助於解決住房和情感歸宿問題﹔城市的住房資源也得到較好運用,極大地緩解了住房的緊張局面,可謂是一舉三得。
適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
一種老人能夠參與種植的田園養老新模式在逐漸形成和認可。天津的北辰、武清等地紛紛出現能夠種地和養殖的老年公寓。在這裡老人平時吃的蔬菜、水果甚至雞蛋、牛奶,都是在公寓種植和飼養的。身體允許的老人也可以自己下地勞作。公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人們很享受這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田園式生活。
適合人群:喜歡親近大自然的老年人。
老人同親朋好友約定,由對方負責養自己的老,自己去世后,將住房遺贈給對方。這是我國幾千年來民間社會廣泛流傳,今日仍由國家法律認科可的“遺贈扶養”模式。它作為“你給我住房,我為你養老”的以房換養的鼻祖,已有了悠久歷史。
適合人群:沒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
如今,出現了一些候鳥式的老人,分別在青島、哈爾濱、杭州、海口、昆明等名勝景點購買住宅,一年四季作觀光游覽式的養老。
適合人群:退休后身體狀況頗佳,經濟條件非常好,樂意於趁腿腳靈便時好好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的老人。
(人民財經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