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皆財經,人民財經特別推出《財經麻辣燙》欄目,用財經的角度解讀新聞熱點,用簡潔的語言為您講述熱點故事。(責任編輯:譚翀)
“暢游人間八十年,狂風暴雨若等閑﹔雛鷹展翅心高遠,老牛奮蹄志彌堅﹔未因權位拋理想,敢憑剛直獻真言﹔功成名就應無憾,含笑揚眉對蒼天。”7月12日0時34分,用56個字總結了自己80年人生的經濟學家——成思危,靜靜地離開了大家。作為實踐派的經濟學家,尤其是作為中國金融領域的拓荒者和建設者,成思危給中國留下了豐厚的金融改革遺產。
作為金融改革的長期踐行者,成思危為我國金融領域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其實是改革精神。
而他本人也從未停止過對資本市場的關注和建言獻策。就在去年,近耄耋之年的他還在為中國股市給出更多發展之路、解決之道:
成思危:“中國股市在正確的政策引導之下,真正著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發揮股市所有盤的作用。中國的經濟基本面擺在這裡,但是要處理好這些問題,也是要有壯士斷腕的精神。股市應該是發揮扶優汰劣的作用,要把壞孩子趕出去,要建立嚴格的退市制度,這是早就提出過。股市要追求上市公司的質量,要建立上市公司質量的評價體系,要對上市公司的質量給予公開公正的評價,引導股民,引導投資者知道應該怎麼去進行價值投資。”
成思危先生早年在美學習,對於風險投資對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他早有體會。1998年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時任中央民建主席的他提交了《關於盡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那時的中國國內的科技界還普遍深陷在搭建項目,找國家要錢,研究出成果,找不著產業對接的老套路裡。成立風險投資研究院,創辦風險投資雜志等,當時的成思危為風險投資在我國的興起奔走呼號。1998年到2001年,大量風險投資機構應運而生,一路為中國創新創業乃至中國經濟發展推波助瀾。可以說,正是17年前的這一紙提案,自上而下地開啟了中國風險投資事業的大門,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波高科技產業投資浪潮。而成思危本人也因此而被媒體譽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
在成思危先生看來,風險投資至少有三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分享盈利、分擔風險”的做法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第二:它會支持高新技術的發展。第三:它開辟了民間投資的新渠道,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投資工具。放在現如今的市場裡,這樣的道理就像經濟學理論書上的公平交易理論一樣簡單,然而在當時剛剛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的中國國內,這個概念的提出讓眾多拿著科技產業成果等著轉化來“造福人類”的項目投資者們著實興奮了一下,但是卻並沒有迅速得到資本的廣泛認可。在成思危先生的回憶裡,當時這第一步的跨越也走了好幾年。
從1999年到2009年,創業板開啟了一波三折的10年之路。成思危先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成先生每每在危局中的破題,一步步護著難產的創業板走過了“十年懷胎”。
2001年初,納斯達克神話破滅,且國內股市頻傳丑聞,成思危建議暫緩推出剛剛開始籌建不久的創業板。不過,3年后,成思危就提出了“三步走”的辦法建立二板市場,先參照主板的條件設立科技板塊,然后降低門檻、擴大容量、最后建成創業板。
2004年,深圳中小企業板開盤,成思危在開板儀式上的講話中提出要逐步向創業板過渡。最終到2009年10月,中國創業板開啟,大量新興科技公司完成IPO,中國本土風險投資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退出。而成思危先生曾經說過:“創業板就像一個孩子,會長大的,總有一天會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
今天當我們再回看這一段歷史,在新經濟浪潮洶涌而來的時候,成思危以他淵博的學識和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及時為國人布道啟蒙,被人們稱為“創業板之父”當之無愧。
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石勇認為,成思危對經濟學研究最深遠的影響在於建立了虛擬經濟學科,為當下的經濟發展和研究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成老師對虛擬經濟的一些研究觀點還被寫進了‘十六大’報告。”石勇說。
當今電商時代,虛擬經濟發展的速度已超乎想象,而在18年前,成思危就將這一經濟生活變革的種子播撒至中國大地。他提出了虛擬經濟研究的理論框架,這一成果后來不僅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好評和關注,也對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發揮了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
“成先生的學術造詣非常高,但他並非如同我們想象中的一些大學者,隻把自己關在書齋裡從事理論研究,他願意走出去,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這種研究精神和研究態度都特別值得我們學習。”他曾經的助手汪壽陽介紹,成思危長期致力於運用復雜科學原理建立虛擬經濟的理論體系、結構以及應用,並以應用為重中之重。在他眼中,如何將理論研究切實適用中國發展,才是管理學領域的真正成功。
“我畢生的抱負就是能為富國強民做點事。”
“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審慎的樂觀主義者。”
“多研究少開口,多學習少應酬,多辦事少出頭,多協商少獨謀。”
“勤奮學習,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
“多說真話實話,少說空話套話,不說大話假話。”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認真,做學問要勤奮。”
“慷慨陳詞豈能皆如人意,鞠躬盡瘁但求無愧我心。”
“沒有風險投資,建設創新型國家難以實現。”
“經濟隻能保証我們的今天,科技能保証我們的明天,隻有教育才能確保我們的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