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三周年,凸顯了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視。然而,現實中家庭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如家長教育方式不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頻發等。

本期節目邀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高兵與花徑教育創始人林巨,圍繞新時代家庭教育展開探討,聚焦家庭對孩子心理的多層次影響、代際情緒傳遞的作用,以及在技術變革中如何回歸教育本質。

業內共探新時代家庭教育:以愛滋養生命 筑牢成長根基

“孩子為什麼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AI時代,到底該培養孩子什麼能力?”近年來,諸如此類的困惑常常出現在家庭教育的討論中。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家庭既是塑造性格的“熔爐”,也是滋養心靈的“土壤”。面對這些挑戰,家庭教育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找到科學的應對之道?

日前,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兵和花徑教育創始人、中央民族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林巨在做客《人民會客廳》時認為,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以生命滋養生命”。無論是早期愛的鏈接建立,還是父母自身的心理成長,最終都指向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尤其在AI技術重塑教育邊界的今天,“有溫度的愛”與“健康的心理根基”更顯重要,這需要家庭以科學方法持續澆灌。

AI時代,如何通過家庭教育,建立穩固的愛的鏈接?林巨提出“無分別的愛”理念,主張父母應理解孩子行為的生命價值,“無論是‘好’與‘壞’,都是成長的有機部分”。在他看來,這種理解不是縱容,而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哭鬧可能是渴望關注,叛逆或許是尋求自主,“當孩子確信‘無論我怎樣,父母都愛我’,內心才會生出探索世界的勇氣”。

從心理學視角看,家庭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具有“多層次滲透”特征。高兵解釋,這種影響首先源於遺傳素質,決定孩子發展的潛在傾向﹔其次是行為模仿,父母的情緒模式與人際處理方式會被孩子無意識習得﹔最終通過依戀關系形成穩定的心理模型。“若父母對孩子忽冷忽熱,孩子會形成‘他人不可靠’的認知,成年后難以建立信任關系。”高兵以焦慮情緒為例,父母頻繁表現出的擔憂會被孩子內化,逐漸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特質。

【更多閱讀】

提出 “無分別的愛” 理念:林巨認為,認為父母應理解孩子行為的生命價值,無論行為被評判為 “好” 與 “壞”,都是成長的有機部分。這種理解並非縱容,而是要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在 AI 時代,由這種愛培育的 “生命靈動性” 尤為重要,因為 AI 能記住所有知識,卻無法擁有對生命的熱愛、對美的感知,而這些正是人類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家庭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具有 “多層次滲透” 特征:高兵認為,這種影響首先源於遺傳素質,決定孩子發展的潛在傾向﹔其次是行為模仿,父母的情緒模式與人際處理方式會被孩子無意識習得﹔最終通過依戀關系形成穩定的心理模型。例如,若父母對孩子忽冷忽熱,孩子會形成 “他人不可靠” 的認知,成年后難以建立信任關系﹔父母頻繁表現出的擔憂會被孩子內化,逐漸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特質。且這種早期形成的心理模式會滲透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如被愛滋養的孩子在學業上更能享受學習本身的樂趣,在挫折應對上更有 “復原力”。

面對孩子情緒爆發,提出三步實操法:林巨表示,首先,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情緒,不急於說教或壓制﹔其次,家長需主動尋找空間處理自身被觸發的情緒﹔最終通過系統的創傷療愈功課增強心理承載力。“父母的情緒穩定,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教育”。同時,他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的意義在於從國家層面確立家庭教育地位。

家庭需強化 “愛與陪伴” 的核心功能:高兵認為,家長對成績的過度期待會轉化為嚴苛要求,導致孩子在 “必須優秀” 的壓力下逐漸喪失自我認同,當學習成為唯一評價標准,孩子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被忽視,可能引發抑郁等心理問題。因此,家長需轉變教育觀念,明白 “優秀沒有統一標准,幸福能力比成績更重要”,可在保障基本安全與健康的前提下為孩子 “托底”,允許其自主探索方向。同時,父母的心理健康是打破情緒共生困境的核心,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父母易陷入 “錯誤互動模式”,家長應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識別自身焦慮源與情緒觸發點,這種自我覺察是阻斷負面情緒傳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