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商用一周年之際,其與AI的融合已從“起步探索”邁入“實質突破”階段。今年8月,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出台,為5G-A與AI深度融合提供堅實政策支撐。目前我國5G-A已覆蓋300多個城市、用戶超千戶,在智能工廠、智慧海洋等場景落地見效。

近日,來自通信及AI產業的專家、產業代表做客人民網,圍繞5G-A商用一周年成果、跨行業堵點、協同路徑、演進方向展開對話,深度探討如何推動“通信底座”與“AI應用”精准聯動,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5G-A與AI融合加速解鎖產業新價值

2024年,“5G-A商用元年”與“AI入端元年”同步開啟,政策引領、技術創新與市場驅動的聯合作用下,5G-A與AI的深度融合持續走深走實。

目前,我國5G-A網絡覆蓋300多個城市、套餐用戶突破3000萬戶,支持5G-A的終端數量超1億部。同時,融合過程面臨需求語言對齊難、標准不統一等挑戰。

近日,多位業內嘉賓做客《人民會客廳》,從通信、AI、運營商、設備商等不同視角,共探技術融合的現狀、機遇與破局之道。嘉賓們在對話中表示,當前5G-A與AI融合已進入實質性突破階段,在網絡建設、技術應用、場景落地等方面成果顯著。同時,催生了智能終端、具身智能機器人等新應用,未來在工業、交通、醫療等領域潛力巨大,但仍需產業鏈各方協同破解技術與生態難題。

當前,5G-A與AI的融合已擺脫初期探索“試錯期”,在網絡建設、運維優化、消費體驗、產業協同四大維度形成突破,四位嘉賓從各自領域分享了具體成果。

作為融合發展的“根基”,網絡建設的規模化推進為AI應用提供了關鍵支撐。TD產業聯盟秘書長楊驊給出核心數據,國內5G-A基站數量突破60萬個,覆蓋300多個城市,30余個城市推出專屬服務套餐,“雙萬兆”能力實現商用,通感一體、智能調度等關鍵技術落地。“這些基礎建設讓5G-A從‘技術概念’變成‘可用網絡’,為AI應用提供穩定連接支撐。”

【更多閱讀】

在網絡運營層面,AI的賦能讓效率提升成效顯著。中國移動集團首席專家劉光毅介紹,中國移動聯合華為等伙伴,在網絡全流程嵌入超200種AI應用場景:“故障排查、載波關斷等操作實現自動化,10086語音服務全量AI接待﹔通過AI預測網絡業務分布,基站節能效率提升15%以上,江蘇徐圩石化基地用5G-A+AI監測管廊,建設成本降低85%。”

消費端是技術融合最貼近民眾的“感知窗口”。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總裁曹明用三組數據展現滲透速度:移動終端AI月活用戶從1億級躍升至12億-13億級,超PC端規模﹔AI原生終端出貨4億部,70%新終端支持AI﹔AI相關網絡流量增長近1000倍。“現在人和AI的交談時間已超過微信溝通,消費端應用從‘嘗鮮’走向‘日常’。”

工業領域是5G-A與AI重塑生產模式的核心戰場,也是當前落地成效最顯著的領域之一。隨著5G-A“連接能力”與AI“智能能力”的雙向賦能,二者的融合不僅優化了現有場景的體驗,更催生出全新的應用形態。從工業生產到家庭生活,從交通出行到醫療服務,多領域的場景落地案例不斷涌現。楊驊以聯通-格力“黑燈工廠”為例:“8萬平方米廠區內,5G-A連接全流程設備,AI優化流程,生產效率提升86%,缺陷率控在萬分之一以下。”

除了基礎設施與運營層面的成果,AI應用落地的痛點也在5G-A的支撐下逐步破解。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機器人實驗室主任劉航欣表示:“民眾覺得‘AI不夠智能’,核心是‘決策上下文不足’,而5G-A能實時傳輸多模態數據,讓AI獲得完整決策依據。比如家庭機器人通過5G-A傳回環境狀態,可動態調整動作避障,而非機械執行預設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