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年齡 何以爭論8年--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延遲退休年齡 何以爭論8年

2013年01月08日13:30    來源:深圳特區報    手機看新聞

  

【視頻】近9成網友反對延遲退休

延遲退休年齡 何以爭論8年(網絡配圖)

    在2012年,在養老保險方面,最具爭議性的還是“延遲退休年齡”。這涉及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增強公平性”和“保証可持續性”。

  2012年6月5日,人社部官員稱,“相應推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據網上調查,反對的達九成以上。半個月后,人社部領導表態:“延遲退休政策要非常慎重”,“不會在近期立刻實施”。可到了7月,一個新詞“階梯式退休”,又帶出了“對不同群體採取差別政策,並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實施”的說法。反對聲中,到10月20日,媒體報道:“人社部專家稱延遲退休只是討論,十年內不太可能”。但不到一個星期,人社部發言人又祭起了“必然趨勢”這件法寶,措辭變成了“穩慎推進”。11月間,由一位外國銀行專家出面:提出在2050年把退休年齡延遲到70歲。其實,若回顧一下,“延遲退休”的幽靈,自2004年起,已經反反復復纏繞中國社會長達8年之久。

  但是,在民間,反對推遲退休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有位學生找我,說在基層做了200多份問卷,幾乎100%的被調查者都反對延退,包括醫生、教師、甚至公務員。可老師說,是他的調查有問題,問我怎麼辦?我倒是傾向於這位學生的問卷調查沒有什麼大問題。其實,對於延退,民意就是如此。

  為什麼延遲退休年齡會在中國遭到如此強烈的反對,是因為其與中國國情不符。主張延退者都拿國際趨勢來說話。上個世紀末,發達國家因為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採取了延遲退休的政策。但他們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是勞動力短缺。法國央行行長曾說:我們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增加勞動力供給、提高勞動參與率,但是社會公眾誤認為我們是為了減少養老金的支出。

  實際上,真正的國際趨勢是:實施延退政策的國家大多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退休年齡基本上還是在50-60歲之間。所以說是國際上的“必然趨勢”,實在很勉強。發達國家的國情與發展中國家、尤其與中國不同。

  首先是階層結構,一般來說,推遲退休年齡對中產階層影響較小,而對勞動階層影響較大。發達國家的中產階層佔60%-70%,勞動階層隻佔20%左右。但中國的階層結構完全是兩回事,勞動階層佔60%-70%,中產階層隻佔20%多一點。再者,發達國家的工作條件也與中國非常不同,採取6小時工作制,而中國的工作時間可能長達9-10個小時甚至更長。從社會政策的立場考慮問題,如果一項政策會使大多數人利益受損,恐怕就不應該作決策。

  更關鍵的是:在當前的國情下,對於中國70%的勞動者來說,根本就不可能工作到65歲。延退會造成一個男50歲以上、女40歲以上,長達15-25年的“收入困難期”甚至“收入斷檔期”。何況,延退方案的設計者還謀劃著要他們在收入減少甚至中斷的情況下繼續繳納保險費。

  延退也顯然對年輕人就業不利,現在中國每年新增勞動力2000萬左右,但新增的工作崗位隻有1000-1200萬個。其中大概有300-400萬個屬於“自然更替”。什麼叫“自然更替”?主要就是退休。

  現在的輿論把人口老齡化妖魔化了。到老齡化高峰時,中國老年人口絕對數能達到4個億。但是,屆時勞動年齡人口的人仍然有7-8個億。與我們所期望的經濟規模相比,勞動力並不缺乏。現在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向高科技、信息化轉變,這也就意味著少用人。所以,在今后的幾十年中,就業問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始終要大過老齡化。

  那麼,提出的推遲退休年齡的理由究竟是什麼?答案是“養老金缺口”,說白了就是政府財政補貼。媒體上盛傳的缺口18.3萬億元,應該是說從2013年到2050年,38年間政府可能對養老保險作出的財政補貼,結果到媒體上就變成2013年養老金缺口18.3萬億元了。

  “缺口論”實際上在“保險”的框架內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思路局限在幾個人養幾個人,以及怎麼收,怎麼發。但是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按國際通行的社會保障理論,養老保險是再分配的手段之一,從來都是由雇主(用人單位)、雇員(勞動者)和政府三方共同負擔、共同籌資的。

  如果從社會分配的角度來看養老的問題,公民老年時獲得經濟保障的決定因素有二:即這個國家或社會能夠創造多少財富,以及這些財富怎樣分配。如果在“保險”的框架內作繭自縛,是找不到出路的。但是,如果站到社會分配的層面上看問題,那前景就完全不一樣。  - 唐 鈞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喬雪峰、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