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產能
鄂爾多斯在建產能還有1.2億噸,榆林也同樣有驚人的產能等待釋放。
煤炭價格的下跌一方面是經濟下行、能源需求不足的表現,而更深層次的原因被業內人士指向產能過剩。
長期研究煤炭領域的專家趙加積預言“煤炭將長期過剩”,他的依據是煤炭基本建設投資的大幅增長。
數據顯示,“十一五”時期,中國煤礦基建投資高達1.249萬億元,平均每年投資2479.94億元,是“十五”時期的5.54倍﹔2011年投入了4700億元,一年的投資相當於“十五”時期的兩倍﹔2012年的投資繼續增加到5570億元。2006至2012年的7年間,累計投資高達2.27萬億元。
據趙加積估算,這些投資下來,預計可增加產能約21億噸,其中在“十二五”期間可形成產能15億噸,“十三五”期間約6億噸。
鄂爾多斯市煤炭局梁副局長表示,該市的在建產能還有1.2億噸。榆林市也同樣有驚人的產能等待釋放。
除了龐大的在建產能,企業的超能力生產也將現有產能無限放大。一位煤炭資深人士直言,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超能力生產不是秘密,每年統計的產量數據要比實際產量小很多。
2009年,內蒙古煤炭產量首次超過山西,成為中國最大的產煤省份。更早時候的2003年,鄂爾多斯與榆林就超過山西大同,成為中國最大的兩個產煤市。
10多年來,除了地區間的煤炭產量比拼,央企與地方國企也在“跑馬圈地”,以五大電力集團為主的發電企業也開始“跨界”,在全國投資煤礦。
“計劃經濟是短缺經濟,怎樣生產也不會過剩﹔市場經濟缺市場,什麼產品也會慢慢過剩。”趙加積認為,中國已初步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鐵鏽時代”,山西、內蒙古已初步進入“鐵鏽地帶”。
事實上,煤炭產能過剩的原因除了投資過度,還與轉化不夠、大氣環境制約、新能源快速發展等多重因素直接關聯。
由於受“治霾”影響,中煤平朔一負責人頗有微詞,“我們的用戶主要在‘長三角’地區,從7月1日開始,華東為了應對霧霾天氣,將對周邊電廠的燃煤提出最為嚴格的要求,這對我們是雪上加霜。”
從“十一五”開始,內蒙古就要求“新上煤炭生產項目必須同步建設轉化項目,原煤就地轉化率必須達到50%”,同時還提出“到2020年全區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50%以上”。
記者在“擬建成世界一流煤化工基地”的准格爾旗大路新區看到,偌大的新區裡,落地項目並不多。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准格爾旗煤炭就地轉化率僅為10%,鄂爾多斯全市也隻有11%,這一數字距離“50%”的目標還很遙遠。
在位於榆林神木縣錦界榆神工業園的神華陶氏榆林煤化工項目所在地,建設廠區至今沒有動靜。作為規劃建設的世界單體最大的煤化工項目,設計年轉化原煤1104萬噸,但經過近10年的規劃、論証和審核,因資金和市場等原因,原計劃2013年開工建設的項目被傳“可能要下馬”。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