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融資擔保行業改革發展,更好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作用。會議提出,“建立政府、銀行和融資擔保機構共同參與、共擔風險機制和可持續的合作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政府性擔保基金”﹔還首次明確,“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推動政府主導的省級再擔保機構在3年內實現基本全覆蓋”。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銀行業資金流動性充裕,但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銀行信貸投放進入瓶頸期,好項目難求。由於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小微、“三農”企業貸款投放愈發處於弱勢,因此,政府性擔保基金的出現有利於貸款進一步定向投放,同時,這種風險共擔機制將促進市場資金更加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不過,長期來看,小微、“三農”領域增信模式還需更多創新。
政策 政府、銀行、機構三方風險共擔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建立政府、銀行和融資擔保機構共同參與、共擔風險機制和可持續的合作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政府性擔保基金,對銀行業金融機構擔保貸款發生的風險給予合理補償。另外,以省級、地市級為重點,以政府出資為主,發展一批經營規范、信譽較好、聚焦主業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
會議還提出,“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推動政府主導的省級再擔保機構在3年內實現基本全覆蓋,與融資擔保機構一起,層層分散融資擔保業務風險。”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立國家層面的融資擔保基金符合市場預期,通過公共機構公共資金介入來分擔一部分市場的風險,將有助於市場穩定。
近兩年來,已經有一些地區著手嘗試設立風險共擔模式的政府性擔保基金。比如,安徽省今年撥付省信用擔保集團20億元,充實縣區國有及國有控股融資性擔保機構的國有資本金,構建銀行、政府、擔保機構三方風險共擔模式,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其中,銀行、政府、擔保機構按2:4:4的比例分擔風險。
“商業銀行的參與,意味著其也讓了一部分利出來,讓其自己承擔一部分風險。從過去純商業化的擔保,轉變為更為多元化的擔保體系。”曾剛說,“過去提開放市場,因此,在融資擔保領域,商業性機構做得多,政府相對做得少點。現在看來,從行業長遠的發展角度而言,不論是國家層面成立融資擔保基金,還是地方政府主導成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鼓勵商業銀行的參與,對於未來融資擔保體系的穩定甚至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穩定,都大有裨益。”
曾剛認為,政策性機構介入后,資金實力更強,承受風險能力更強,銀行對利潤追求反而沒那麼迫切,從這個角度來看,政策性機構更為穩定,不會因經濟周期的波動而過分波動,減少現在這種“融資擔保跑路、企業跑掉、銀行不貸,融資環境更為惡化”的惡性循環。
格局 融資擔保行業將再度洗牌
這種政府、銀行、融資擔保機構“三方”風險共擔機制的出現,無疑也將促使整個融資擔保行業進一步洗牌。
過去,在我國的融資擔保行業中,民營的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佔據了更為主導的地位,銀監會相關數據統計,國有融資擔保機構佔比接近30%,而民營及外資控股的融資擔保公司佔比超過70%。
在經濟下行期,伴隨著銀行不良貸款不斷暴露,融資擔保公司也相應地受到了沖擊。2014年以來,擔保行業資金危機已經從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東部一線城市向中西部地區蔓延。
“近年來,民間融資日漸活躍,擔保公司的融資能力逐步提高,其資金運用的自主性也隨之提升。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公司與擔保公司合作,以較高的擔保費率獲得大量的資金。通過這種利益機制的誘導,擔保公司的擔保資金往往流向高風險項目,而沒有真正為中小企業服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撰文指出。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以省級、地市級為重點,以政府出資為主,發展一批經營規范、信譽較好、聚焦主業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這意味著,未來政府背景的融資擔保機構將擴大市場佔比。
曾剛認為,融資擔保行業天然是一個利潤低、高風險的行業,這就意味著這個行業其實不太適合商業化。“一方面,擔保費如果收得太高,中小企業將無法承受﹔另一方面,一旦小微企業不能還款或者跑路,其就要為之代償,出一筆壞賬,可能就白干了。可以說,它所承擔的代付風險和其所取得的經濟收益是不太對稱的。以商業性的融資擔保公司為主體的行業結構在經濟下行周期,不太能發揮其中小企業融資的‘橋梁’作用。”
期待 小微“三農”增信渠道仍需更多創新
從引導信貸支持“小微”、“三農”領域的政策方向來看,如果依靠擔保,那麼實際上大部分涉足“三農”的擔保公司依然具備政府背景。
一位了解農村金融業務的地方銀監局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由於法律障礙沒有突破,農地和宅基地等在市場上不能實現完全自由地流通,因此風險通道實際上沒有打開,銀行對發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積極性不是很高。大部分銀行放貸都是通過和擔保公司合作,但除非是政策性的擔保公司,否則一般的擔保公司也不願意介入。”
但是,業內人士認為,僅依靠擔保來實現信貸投放“小微”和“三農”遠遠不夠,在現有的商業銀行的貸款體制中,除了融資擔保之外,仍需要更多地在抵押和增信方面的機制創新來提高小微和“三農”群體的信貸可獲得度。
據記者了解,由央行牽頭起草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指導方案目前已經上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有望近期出台。業內人士指出,該指導方案的出台,將能夠給目前在各地開展的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掃清一定的法律障礙,一定程度上破解其融資難題。同時,銀監會也鼓勵銀行先行嘗試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
在小微企業信貸方面,有些銀行正在嘗試對輕資產的科技創新型小企業提供基於應收賬款額度信用保証類貸款,或者和商業保險公司合作,通過各種方式給小微企業增信、放貸。
除此以外,國務院常務會議還特別指出,“要加大財政支持,落實對融資擔保機構免征營業稅和准備金稅前扣除等政策。要對政府性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減少或取消盈利要求,適當提高對小微企業和‘三農’擔保貸款的風險容忍度,推動降低擔保業務收費標准。”
“風險控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來說肯定是首位的,尤其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各家銀行都在尋找合適的放貸資源,增信模式創新很重要。未來還將有越來越多嘗試用互聯網技術的手段,比如建立大數據庫等,來幫助小微、‘三農’企業實現信用評估。”一位東部地區城商行內部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