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洋
2016年03月11日07:40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這是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之一。
實際上,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連續5年超過1200萬,並且從2013年開始連續3年超過1300萬。整個“十二五”期間,累計新增就業人數超過6400萬人,比目前日本勞動人口總數還要多。
單從往年就業數據看,完成今年的就業目標並不困難,甚至還有很大的余地。但是,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為嚴峻。國際方面,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世界貿易增長低迷,以及其他不穩定因素對我國發展影響不可低估。國內方面,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使得今年“保就業”的任務並不簡單。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給出了解決之道。
穩增長就是保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活。
“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得益於經濟高速和中高速增長。人社部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GDP每增長一個點大概拉動就業的數量是100萬人左右,“十二五”期間,GDP每增長一個點拉動城鎮新增就業是170萬左右。“十三五”期間,隨著中國經濟的盤子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高,就業容量也會越來越大,GDP對就業的拉動效果將會更加明顯。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委員表示,隻有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才有可能為充分就業提供保障。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為嚴峻,我們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備。但困難和挑戰並不可怕。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沒有過不去的坎。”
調結構給就業帶來新機遇
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對就業拉動效果顯著。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首次超過50%,而服務業對就業的貢獻率高出工業約20%,服務業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比重為42.4%。
月嫂張大姐以前是棉紡廠工人,工廠效益不好,她轉行做了月嫂,目前月收入8000多元,是以前在棉紡廠上班的3倍多。她說,之前自己找月嫂工作的時候收入比現在少多了,加入現在這家家政服務公司后接受了正規的培訓,公司平台大客戶多,現在自己的工作更穩定,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專家表示,預計到“十三五”末,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將超過50%,撐起就業的“半邊天”。
全國人大代表鄭功成表示,“我國新增就業正越來越依賴服務業。隻要產業結構繼續向好,我國就業的基本面就不會發生改變,1000萬新增就業崗位的目標就能夠實現。”
改革創新助推就業結構升級
秦先生在一家生產無人機的企業從事人力資源工作。他表示,這兩年隨著市場對無人機的需求增大,公司效益越來越好,今年公司准備擴大規模,有超過20個職位需要面向高校和社會招聘。
加強供給側改革帶來經濟增長新動能,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為就業增添新活力。加強供給側改革,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增強企業的用工需求,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並且推動了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表示,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需要從擴大改善崗位需求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這兩頭齊發力。首先是要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技工培養模式,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做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等工作。
宜昌市的上峰尖村,曾是湖北省有名的特困村,這裡的85后村支書許傳奇2008年回到家鄉后帶領村民找項目搞創業,帶領全村發展苗木花卉800余畝、胎菊種植100余畝,帶動村民120余戶,目前年創產值達幾百萬元。不僅使農民富裕起來,還帶動了當地就業。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發展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容納更多的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讓他們掙錢顧家兩不誤。
去年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了社會的創業創新熱情,而商事制度改革又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對穩就業產生了巨大推動。數據顯示,2015年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超過1.2萬家。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釋放了社會活力,創業本身就對就業有倍增的效應,改革紅利的釋放也大大促進了就業。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開放不斷注入新動力,創新宏觀調控積累了豐富經驗﹔中國經濟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一些新的業態、新的動能正在形成,這些必將對就業產生一些基礎性的、利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