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厲以寧:經濟下滑總會被破解

張璐晶 張燕 宋雪蓮
2016年06月21日10:44 |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小字號
原標題:厲以寧:經濟下滑總會被破解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璐晶 張燕 宋雪蓮 | 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24期)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

  破解經濟下滑要靠創新

  在《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經濟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表示,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轉折點,他個人非常看好2016年的經濟形勢。厲以寧表示,經濟下滑總會被破解,破解需要的是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也包括體制的創新、管理的創新和營銷方式的創新。

  在厲以寧看來,目前國內第三產業產值佔比已經超過了50%,但是工業化仍未完成,仍處在工業化時期,未來仍需要繼續推進工業化。他表示,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高端的制造業,特別是成套裝備的制造業居世界領先地位。目前中國離這個標准還有距離。中國只是制造業大國,還不是能夠在這方面具有領先地位的制造業強國。

  對於未來如何完成工業化,厲以寧認為,首先便是加快創新。創新才能夠支持中國不斷走向高端的制造業,走向成套裝備的制造業。其次必須在這個過程中繼續發展第三產業。此外,中國的人才需要更新。他表示,隨著廉價勞動力的枯竭,中國過去源於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新的人口紅利要通過學習技術來產生。

  面對如何提升制造業水平的問題,厲以寧提出關鍵在於年輕人。他舉出幾年前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發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中國將來的前景,不是看GDP增速,也不是看GDP總量,而是要看年輕人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創意、創業、創新。厲以寧表示,中國目前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專業人才,需要有大量參與創新的接班人。

  不僅推進工業化進程和提升制造業水平需要創新,面對目前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厲以寧認為創新同樣重要。“增加供給靠什麼?技術創新。沒有創新,沒有新的供給,市場打不開。我們長期是需求方面的調控,需求調控是近期調控,因為它解決的是近期的問題,而供給調控是中長期的調控,中長期的管理一般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年。”厲以寧說道。

  厲以寧表示,“創新不是立竿見影的,它有一個過程。但是,隻要我們在這個方向上走,堅定我們的步伐,保持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重在質量,重在效率,重在新人的培養上,我相信經濟會逐步地穩定上來。就是開放,我們的觀念也變了,現在談開放和過去20年談開放一樣嗎?不一樣。20年前談開放,主要是引進外資,現在不是了。現在的開放是爭取國際上的聯系,重點在互惠共贏,我們幫助大家一起建設。”

  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

  PPP模式是體制機制的創新和改革

  “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關鍵的力量。創新體現在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但是最緊迫的就是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破除障礙,驅動各項事業能夠向前發展,也為其他的結構性改革、技術創新等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經濟論壇上表示。

  據史耀斌介紹。從2013年以來,我國積極探索了創新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通過推廣、運用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領域,著力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供給雙引擎。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從上世紀80年代起,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就積極地開始運用PPP模式。我們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但可惜的是一直沒有形成可持續的長效發展機制。

  據了解,PPP機制真正在我國拉開大幕,是在2013年年底。史耀斌表示,這與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變動的趨勢密切相關。一方面,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需要不斷提高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質量,當然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另外一方面,新常態下財政收入的增速明顯下降,地方融資平台的規范轉型也迫在眉睫。所以,就需要創新一種能夠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到公共服務領域的體制和機制。

  在史耀斌看來,PPP模式就是這種有效的動員機制和聯通的橋梁,能夠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他表示,通過這個橋梁,政府和社會資本能夠建立起長期平等的合作關系,雙方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優勢。在社會資本方面,承擔起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和提供公共服務等市場化的工作。它的目標或者目的是為了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從政府方面,負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價格、質量監管,同時以長期激勵相容的方式來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來保障社會資本方投入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能夠有合理的回報。

  “這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層面的方式更新和簡單的融資模式方式的改變,而是涉及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撬動社會資源、消除隱性壁壘的體制機制的創新和改革。”史耀斌說。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

  用創新的國際最佳標准打造亞投行

  在新的變革來臨之際,不僅技術創新成為關鍵,機制創新更是重中之重。

  在此前召開的亞投行開業記者會上,亞投行行長金立群曾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亞投行的創立是機制的創新,其創新理念表現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要創辦成一個新型的、具有21世紀治理水平的國際多邊機構。

  金立群曾公開表示,亞投行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帶有明顯的21世紀的新時代特征。亞投行是由參與成員國各方共建的最高標准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它的法定資本是1000億美元, 75%的股權由亞洲國家持有,剩余25%股權由非亞洲國家持有,這是參與籌建的各國共同磋商設定的方案。也正因如此,亞投行一方面充分借鑒現有多邊開發機構在治理結構方面成熟的經驗和做法,遵循最佳國際標准,同時要有新的思路。

  “我們沒有必要去克隆一個世界銀行或亞行,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具有21世紀公司治理結構的多邊國際機構。”金立群表示,亞投行的一大創新是不設常駐董事會。金立群介紹,70年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機構成立時,還沒有今天的通信交通等便利條件,設置常設董事會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現代企業幾乎都不設常駐董事會。常駐董事會和管理層的職責分工不明,董事會干預管理部門的日常工作,難免會與管理層之間造成“責任空缺”。董事會代表往往是某一成員國政府派駐的官員,並不是項目專家或是高級管理人員,這無形中又造成了官僚與冗員。

  “我認為,這是多邊發展機構70多年來一直存在的責任真空,這也是亞投行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設計的方案是權責分明,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是結合現有國際多邊機構和私營部門的經營設計出來的。”金立群說。

  亞投行的治理結構分為理事會、董事會、管理層,此舉被認為是吸取現有多邊開發金融機構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基礎上,按照亞投行的宗旨又做了一些創新來建立的運行機制和治理結構。

  金立群強調,只是書面上或者機構設置上看起來好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執行。金立群表示,作為行長,他將遵守所有規則,接受理事會、董事會領導,確保所有“兩會”批准的政策都將嚴格執行,監督機制將有效運行,不打折扣。

  “我們有信心告訴世界,我們言出必行,將亞投行建設成具有21世紀治理水平的優秀多邊金融機構!”金立群說。

  IC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

  信息產業領域一直存在一個爭議,就是信息技術要快速發展,採取的路徑應該是引進仿制還是自主創新?

  一般來說,引進仿制思路的依據是,普遍使用的技術不存在后門,而技術落后會挨打,因此要採取見效快的引進仿制。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這種做法往往採取合資合作等方式,將引進技術穿上“國產”馬甲,做“本地化”“貼牌”等工作,當作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而后一種思路的依據則是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認為技術受制於人會挨打,因此“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倪光南表示,在信息領域想通過引進仿制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比一般領域更難,而且往往是引進了壟斷而未真正引進了技術。“這是因為,網絡空間大國利益的博弈常常導致對某些信息核心技術的封鎖和保密,你很難消化吸收再創新。而信息領域往往形成幾大生態體系的壟斷,使與壟斷體系不兼容的創新難以成活。”

  “究竟走哪條道路?我們還是要仔細地研究一下。但把引進的技術穿上國產的馬甲,不過是自欺欺人。因為很難舉出成功的例子。”倪光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的一般市場從來就是開放的,“中國從來沒有對外國跨國公司實現過什麼禁運,但眾所周知,中國引進技術歷來受到外國的封鎖和禁運,往往我們能做到什麼水平,外國才允許引進什麼水平。”

  “應當指出,早期在我們的技術和產業水平很低時,那時引進技術還比較有價值。今天,外國的許多技術似乎都願意給我們引進了,但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倪光南說,“實際上,目前有的引進項目並非是先進的、有長遠前途的﹔有的是短期內我們消化不了的﹔有的是我們不能完全掌控的﹔甚至某些引進項目會加強原有的壟斷或者造成新的壟斷。根據中國國情,信息領域全面引進外國技術既無必要,也不現實。”

  在倪光南看來,傳統產業的積累十分重要,所以中國想要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比之下信息領域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因為除了像IC制造業比較接近於傳統制造業外,信息產業更多地依托人的智力,積累不太重要,創新空間更大。特別是作為信息領域第一生產要素的科技人力資源中國居世界第一位,這就為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有利於中國採取‘非對稱’戰略,更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世界經濟論壇

  2016年新領軍者年會聯席主席

  小米創始人

  雷軍

  鼓勵創新就要包容失敗

  短短5年時間,小米公司的估值增長180倍,小米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成長最迅猛的企業,目前估值已經高達460億美金,一度是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創企業,現在也僅次於估值已經超過500億美元的硅谷“紅人”Uber。在小米創始人雷軍看來,小米成功的秘訣莫過於創新。他不止一次提到,技術創新才是小米產品最核心的發動機。

  “創新這個詞大家特別喜歡用,其實創新的事情90%以上會失敗。什麼叫創新呢?創新無外乎就是兩類事情。一類事情就是別人干過沒有干成的事情叫創新,或者是沒有人干過的事情你去干叫創新。這兩類事情的成功率都是極低的,創新是一個風險非常高的事情,往往因為它的風險高隻有那些沒有任何資源的創業公司才願意干。所以很多的創新都源於這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此前一次《對話》節目錄制現場,雷軍這樣描述自己對創新的看法。他表示,創新並不是完全的顛覆,有的時候一點點改變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盡管小米目前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雷軍顯然並不滿足於眼下。今年年初,小米宣布成立探索實驗室,重點研究虛擬現實和機器人等前沿科技。僅僅過去半年時間,小米探索實驗室便在微博上宣布,將於7月公布旗下的首款產品。

  小米探索實驗室將這次研究稱為“牛刀小試”,在微博上,小米這樣形容自己即將發布的產品:“昨日已糜,前路迢迢﹔牛刀小試,願不辱見笑。創想在路上,探索在這裡!”

  對於雷軍來說,創新的另一層含義在於“不以成敗論英雄”。他表示,社會對創新者應該有更大的包容心。“我們在對成功者鼓掌時不要忘記無數的鋪路石。對成功者頂禮膜拜,對失敗者嗤之以鼻,會打擊創業者積極性。” 雷軍認為,創新的本質問題是要容忍失敗。隻有一個容忍失敗的大環境存在,整個中國的社會和工業才能往前推進。

  在雷軍看來,創新固然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但是他建議創業者們不要單純為了創新而創新,同時也要考慮到可能帶來的社會價值。“很重要的一點,你要做的一定是你喜歡的,喜歡它才能做到極致,這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他說。

  在今年4月的一次演講中,雷軍強調,雖然不是每個從美國留學歸國的學生都能再造一個百度,但他仍以“台風來了,豬都會飛”鼓勵中國留學生加入創業的浪潮。

  對於中國的創業和創新環境,雷軍表示,過去5年,環境的改善讓人無法想象。他回憶稱,20年前,自己創辦金山軟件時,在市場上無法籌到錢,十多年前也同樣困難。而今,隻要你有好的想法、好的團隊,以及好的技術,很容易找到投資人。

  雷軍在演講中稱,中國是創業成功率最大的地方,“除了美國,在互聯網領域中國是最先進的,不過中國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和模式上的創新都領先於美國,以前是C2C,即Copy to China(將美國的創新抄襲到中國),現在則是Copy to Global,即將中國的模式和創新復制到全球。”

  《中國經濟周刊》視覺中心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攝

  世界經濟論壇

  2016年新領軍者年會

  參會企業家

  優信集團董事長兼CEO

  戴琨

  用大數據管理二手車殘值

  從2005年第一天踏入二手車交易這個行業,優信集團董事長戴琨始終堅信這個行業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作為二手車電商行業的領軍企業,優信集團經過數輪融資,共獲得6.85億美元投資,是二手車電商領域獲得融資最多的公司。投資方包括騰訊、君聯資本、華平投資集團、老虎環球基金、百度等。

  “二手車是全世界最大的非標品流動市場,優信二手車要做的就是用大數據准確地挖掘每一輛二手車的殘值(編者注:車輛的剩余價值),為消費者保值,建立一個誠信、透明的市場環境。”戴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優信智能定價引擎和“查客”檢測開二手車數據化先河

  中國未來的二手車市場規模會有多大?

  公開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5年的16年間,中國二手車市場的交易量從25.17萬輛上升到941.71萬輛。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預計,到 2020 年,中國二手車交易規模將達到2920萬輛,增長潛力巨大。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德維(David Aikman)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大數據是現在的流行語,但現在的問題不是如何收集大數據,而是各行各業如何分析和運用大數據,在商業上創造價值。

  對此,戴琨表示,大數據應用於二手車行業應在三個方向上探索。第一,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可以揭示市場趨勢的變化。第二,可以幫助企業洞察客戶和消費者的行為。第三,大數據可以從一些具體的指標層面上,做到一些以往二手車行業做不到的事情,比如二手車的質量判斷。

  “作為二手商品,二手車的殘值很高,因為當一台車被再利用的時候,它的核心價值即運輸價值是不變的。”戴琨說,“優信二手車希望可以利用大數據做好二手車的殘值管理,比如可以具體分析出什麼樣的車型在什麼樣的城市更受歡迎,可以通過不斷的數據積累為客戶和各地車商進行用戶畫像,幫他們建立檔案,更有效地實現交易。”

  那麼普通用戶為什麼願意在網上交易二手車?

  戴琨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拿賣車來說,在傳統的交易模式中,用戶想獲得一個對自己車輛當前殘值的准確判斷是很困難的。因為從很大程度上講,用戶很可能遭遇到“金肚皮”定價,即收車方根據直覺和經驗,給消費者“拍著肚皮”說出一個隨意性很高的價格,而這個價格很有可能是與市場偏離的。

  戴琨介紹,為了更准確地為二手車殘值定價,優信作為第三方平台,從二手車交易核心環節出發,研發並推出獲得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系機動車檢測設備——“查客”,這套系統為經銷商提供了標准化的檢測流程,從損傷鑒定、事故歷史、違章識別等多個不同維度,快速高效完成全車檢測,避免信息缺失,並可形成全面、直觀的車況數據報告。

  “除了‘查客’,優信二手車還在世界范圍內獨創了一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優信智能定價引擎,可以通過機器的不斷學習和檢測師專業的檢測技術一起對車輛進行快速准確的評估報價。”戴琨說。

  基於大數據技術研發的優信智能定價系統的優勢顯而易見。對於用戶來說,可以及時、准確並且免費地享受到快捷的服務。對於提供服務的優信二手車來說也並不吃虧,因為優信智能定價引擎的價格輸出成本接近於零(並不需要真正評估師的勞動),且智能定價引擎還會根據評估價和最終成交價之間的差異進行再學習和訓練。

  “在海量使用優信平台的用戶中,那些真正有賣車需求的用戶會有一部分選擇用優信完成交易。”戴琨說。

  “這些創新性的應用是在互聯網進入二手車行業前不能想象的事情。”戴琨說,“用戶可以隨時毫不費力地知道自己手中的二手車還代表著多少財富,進而合理規劃和支配這筆財富,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二手車行業迎利好,

  限遷制度6月解除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二手車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總理報告中“活躍二手車市場”的表述,瞬間被整個二手車市場乃至汽車行業的從業者們熱切關注。政府工作報告上一次關注到二手車市場還是在2009年,那時的表述是“加快發展二手車市場和汽車租賃市場”。

  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的二手車交易規模不到100萬輛。2015年全國汽車銷售總量達到2450萬輛,其中二手車達941萬輛。業內普遍預計,2016年二手車交易將突破1000萬輛。

  有英國MBA留學背景的戴琨表示,英國的二手車市場相當成熟規范,成熟的國際市場,二手車成交量是新車的三倍,而目前我國二手車市場的年交易量還不到新車的一半。據統計,在美國、德國和日本二手車銷量分別為新車銷量的3.5倍、2倍和1.4倍。

  二手車市場的活躍度有待提高除了技術上的因素外,二手車限遷制度(編者注:所謂“限遷”是指一些地方對於外省或者外市的二手車,採取限制環保標准、年份等措施,以避免這些車輛大量流入本地市場的政策)也影響和制約了行業的活躍度。

  為促進行業發展,2015年,優信集團通過長期觀察和大量調研,形成了《限遷的研究報告》(下稱《報告》),並提交給了相關機構,得到了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重視。《報告》中提到,限遷政策令二手車難以跨區域交易。這種流通不暢會導致消費者手中的車輛加速貶值。我國車輛的平均換購周期達到8年,國外車輛的平均換購周期是6年。我國車輛平均置換周期比國外延長了25%,其最直觀的影響表現在,因為二手車置換不暢,2016年可能會直接影響到400萬輛新車的銷售。

  戴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優信二手車的《報告》通過對縣級市的實地調研,還得出結論,在一些縣級市,低速機動車(編者注:指四輪農用運輸車以及三輪農用車)佔汽車保有量的比重較高,而其燃油效率和安全性都是很差的,如果可以打破限遷制度,將可以實現二手車在不同城市間的層級換代。

  “畢竟一輛用了8年的捷達可能隻有2萬元~3萬元,但是其安全性和效率都遠高於低速機動車。”戴琨說。

  值得二手車行業欣喜的是,2016年3月25日,國務院出台了《關於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各地政府不得制定限制二手汽車限遷的政策,除京津冀、長三角各省市和珠三角的部分城市外,已經實施限制二手車遷入政策的地方,要在2016年5月底前予以取消。

  進入6月,限遷政策解除,二手車行業進入全國性流通時代。對於這一行業利好,戴琨表示這將極大地繁榮二手車交易市場,優信二手車將為進一步構建健康、透明、高效的二手車市場而繼續努力。

  《中國經濟周刊》視覺中心首席攝影記者肖翊 攝

  世界經濟論壇

  2016年新領軍者年會

  參會企業家

  深圳市潤泰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CEO

  及優鏈創始人

  高偉

  供應鏈,推平世界的第七種力量

  “供應鏈是推平世界的第七種力量,這句話來自全球非常暢銷的講述國際化的書籍《世界是平的》。”深圳市潤泰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CEO及優鏈創始人高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優鏈(www.youscm.com)是深圳市潤泰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潤泰”)獨立運營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母公司潤泰的中文名來源於《易經》,英文名Run in time(效率的領跑者)則代表了供應鏈企業可以為上下游企業提供的及時服務,節省時間和成本。包括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跨境物流配給、快速通關、實時跨境支付、低息貿易融資等綜合交易服務。

  由於深圳的產業和外貿優勢,這裡聚集著中國80%以上的供應鏈管理公司總部。成立於2009年的潤泰從成立之初就將服務對象鎖定為中小微企業,2015年的營業收入為82億元人民幣,2016年預計將達到120億元人民幣。

  “一條產業鏈上80%是中小微企業”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一直是困擾企業和政府的難題。

  今年5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促進民間投資政策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查,著力擴大民間投資。督查組對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圍繞國務院2014年出台的39項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相關文件落實情況進行督查。

  數據顯示,全國2016年一季度,民間投資53197億元,同比增長5.7%,比1—2月降低了1.2個百分點,比2015年全年增速降低了4.4個百分點。與之相伴的是,一些中小微民營企業的倒閉原因之一是資金鏈斷裂。

  “我們最頭疼的就是融資難問題,作為小微企業,盡管有些政策要求銀行給小微企業貸款,但多數是指導性意見,實際上並沒有太強的可操作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營企業家告訴記者。

  銀行業人士也有自己的苦衷,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中小微企業就像是小麻雀,“肉少還容易飛”。中小微企業貸款數額不高,但發放程序、經營環節缺一不可。據測算,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平均是大企業的5倍左右,而風險卻高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當然樂意做大企業的大額業務。

  “通過行業內多年的觀察,我們發現的一個怪象是越是大公司、大機構,越不差錢,越是資金需求旺盛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反而難上加難。”高偉說,“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大概80%是中小微企業,資金緊張是這些中小微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

  也是因為看到了中小微企業的需求,從優鏈上線之日起,高偉就將其服務的對象鎖定為中小微企業。

  “作為供應鏈公司,可以看到上下游企業每一家的供應鏈,展現在優鏈面前的是一個龐大的供應金融網絡數據庫。”高偉說,“所以優鏈評估企業不是用銀行的固定資產、注冊資本這一套傳統方法,而是希望通過企業和行業的大數據和供應鏈管理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通過對平台上下游企業生產環節、流程的了解和把握,在優鏈的平台上通過審核的企業可以做到200毫秒貸前資質審核,動態授信額度最高500萬元、月利率低至1.2%。

  高偉認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不能簡單地歸結於銀行不作為,中小微企業自身的融資短板,讓政策無法落於實處,也是為了解決此類問題,供應鏈金融企業應運而生,成為了銀行與中小企業的橋梁。

  高偉介紹,作為橋梁,供應鏈企業更為靈活,可以通過訂單融資、保單融資、貿易融資等多種靈活機動的方式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企業解燃眉之急。於銀行而言,供應鏈企業提高銀行貸款的安全度,加快貨幣資金的流轉速度,增強經濟創新的動力,實現了多方共贏的局面。

  2016年5月,優鏈與中國最佳供應鏈金融創新銀行平安銀行總行達成合作意向,優鏈成為平安銀行旗下橙e網的戰略合作聯盟成員。平安銀行橙e網的“互聯網+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幫助百萬中小企業基於橙e雲服務平台接入屬於自己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能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平安銀行總行公司網絡金融事業部風控總監牛學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經濟目前下行壓力大,但是我國中小企業對資金及商業配套服務的需求仍然強勁,很多中小企業和貿易商亟需一批安全高效、誠信優質的第三方金融服務,平安銀行願意與優鏈平台合作,深耕供應鏈金融領域。

  對於供應鏈金融的優勢,牛學峰表示,首先,供應鏈金融涵蓋傳統授信業務、貿易融資、電子化金融工具等,具有整合性服務特征,相比傳統銀行信貸業務來說,優鏈平台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理念先進,具有適應市場環境的發展前景。

  其次,優鏈平台的數據基於真實交易,通過對信息流、物流、商流、票據流的控制,形成閉環供應鏈生態體系。且優鏈通過自身的風控體系,評估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並將供應鏈金融資產進行打包轉化,對接銀行等資金。

  “通過優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銀行不僅跟單一的企業打交道,還跟整個供應鏈打交道,滿足廣大中小企業小額、高頻、短期的資金需求。”牛學峰稱,“同時銀行的信貸風險也會減小。”

  “優鏈,讓中小微企業享受世界500強式服務”

  對於很多中小微企業來說,時間和效率就是生命。

  不過大部分中小微企業信用等級不高、訂單金額小,在面對專業的海關清關程序時都缺乏專業的人才,此時優鏈的極速通關成為他們的首選。

  作為全球頂尖的手機品牌商之一,深圳市天瓏移動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曹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優鏈為天瓏提供了包括快速進出口清關在內的綜合供應鏈與物流服務。

  “使用優鏈的服務后,企業的進出口通關效率得到快速提升,實現了各項進出口業務的電子化、快捷化,流程化,對我們的全球交付業務提供有力的保障。”曹勇說。

  雲漢芯城(上海)互聯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採購總監白向陽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子產業服務平台之一,平台的海量訂單及物料通過優鏈提供的API接口將進口訂單一鍵推送到優鏈平台,極大地提高了平台的進口效率,降低了他們的運營成本,而且做到了零失誤率。

  優鏈提供了“快速通關”的保証,力爭做到的是讓廣大中小微企業享受與世界500強企業一樣的供應鏈服務。

  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一點,高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首先優鏈是具備中國海關AEO高級認証的企業,屬於國家認可的高信用、高資質類企業,在海關政策上和歐盟的海關政策是互通的。所以歐盟企業通過優鏈通關,速度極快。同時優鏈也是深圳海關客戶協調員企業,廣東省綜合外貿服務試點企業,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頂級資質,憑借著優鏈團隊多年的供應鏈運營技術和管理經驗,最終達到了快速優質的目標。

  “優鏈平台上線以來,已經服務了超過3300家中小微企業,月交易服務額過億元。優鏈的目標是為中國百萬中小微企業提供跨境B2B交易服務並最終建設成為千億級規模的交易服務平台。”高偉說。

  ———————————————————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國經濟周刊”微信公眾號)

(責編:夏曉倫、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