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幣是負責任的國際貨幣(財經問道)

劉  程
2016年07月04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期,在英國脫歐等議題的沖擊下,人民幣匯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另一方面,去年三季度以來,受國內產業資本海外並購加速,以及美聯儲加息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程度較以往有所加劇。

  然而,逐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擴大匯率波動區間,恰恰是近年來我國貨幣及匯率體系改革的政策導向所指。與歷史上其他曾經歷過由“盯住匯率”制退出的國家過程一樣,市場各方未來也必將經歷一段逐步適應人民幣波動幅度加大的時期。

  縱觀發達國家國際主要貨幣的匯率史,短期內出現20%甚至40%匯率波動的極端情形也並非罕見。因此,無論從波幅還是中樞水平來看,人民幣的近期走勢並不值得過分憂慮。審視人民幣匯率的方向與趨勢,仍需持有更長周期的歷史視角。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美、日、英、歐等主要經濟體的央行均啟動了史無前例的非常規性貨幣政策,這種極端的量化寬鬆進一步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震蕩。此類“以鄰為壑”的政策清晰地暴露出部分國際貨幣的主權當局在維系全球金融穩定方面責任感的嚴重缺失。

  如以有效名義匯率考量,過去8年間大國貨幣中隻有人民幣沒有相對任何一個主要貨幣出現劇烈的貶值,相對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水平也基本保持了穩定。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席卷亞洲時,不少國家紛紛大幅貶值本幣以轉嫁危機,部分國家貨幣貶值幅度甚至超過50%,而人民幣匯率卻始終保持了穩定。

  盡管這種利他主義行動令自身經濟遭受了兩年通貨緊縮的考驗,但中國也就此贏得了“負責任大國”的國際贊譽。時至今日,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已大大超過20年前,也具備了更大的決心和能力來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並將致力於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嶄新的、長期可信賴的國際儲備貨幣。

  經過30多年的國內要素釋放、再配置以及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不僅國內總產出已佔全球經濟的七分之一強,連續3年成為世界新增產值最高的國家,而且對外貿易總額和出口額亦位居全球首位。與此同時,持續近20年的巨額貿易順差與雄厚的外匯儲備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后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使得人民幣在成為全球性貨幣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不久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首批項目正式出爐,也為確立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新秩序中的關鍵角色奠定了新的基礎。

  縱觀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態勢,中國的巨大經濟活力和潛力可謂卓爾不群。國際經濟秩序也正在經歷著自二戰以來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新舊交替,這些因素都使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來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而世界也將迎來一個更加強大和更負責任的全球性貨幣。

  (作者為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系副教授)

(責編:郝帥、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