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才 技術 資本

“新三駕馬車”奮蹄中關村

本報記者  朱競若
2016年08月27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關村,被稱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源地。記者深入採訪發現,“人才、技術、資本”已形成“新三駕馬車”,推動中關村科技園區從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國際前沿水平的“跟跑者”,轉變為不同領域“並跑者”、局部領域“領跑者”。

  突破關鍵,“新三駕馬車”聚合力

  百濟神州,一個陌生的名字。來到這裡,記者才知道,它在國際生物醫藥領域,已一鳴驚人。短短五年間,它集合頂尖科學家團隊,首創的靶向抗腫瘤藥、免疫腫瘤藥物及重要藥物組合療法已實現國內研發、國外進入臨床。企業的創始人,正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王曉東博士。全球靈活組合人才,是企業運營新模式。

  以高新技術為支點,“小不點”企業快速成長為行業龍頭,是中關村20多年持續上演的產業傳奇。今天,成長依然是主線,但突破關鍵技術,布局前沿產業,則是全新的故事。

  清華紫光,以資本撬動技術,通過全球並購,跨越技術壁壘,迅速形成了從“芯”到“雲”的全球產業鏈。2015年,中關村企業發起境外並購37起,並購金額超過560億元。

  市場飽和、銷售放緩的小米,正悄然展開新的布局,以智能手機、電視、路由器、機頂盒和可穿戴設備五個產品線為核心,通過對外投資,建立以大數據挖掘、分析、應用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態圈。抓住下一個風口,是它的戰略重心。

  服務移動通訊的綜藝超導技術、服務3D打印的液態金屬技術,能將肢體動能、海浪河流動能轉換成電能的納米能源系統……突破關鍵,“新三駕馬車”凝聚起合力,行走在中關村,扑面而來的新技術,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開啟。

  先行先試,隻做改革高地

  給科研經費鬆綁,是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頗為強烈的呼聲。短短幾個月過去,鬆綁新規在北京已經完成調研、對接、制定。“不做政策窪地,隻做改革高地”。在“新三駕馬車”發力的背后,是中關村持續先行先試、深化改革釋放的巨大動能。

  作為我國智力最為密集的區域,中關村同時也是壁壘密集的區域。院所間、高校間、行業間、中央部委與地方間,各有章法,自成一體。中關村科技園區以新政策、新機制,破除一切阻礙創新的條條框框。

  建設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第一個國家科技金融創新試驗區﹔創新部市會商工作機制﹔推出“新四條”“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系列政策……改革創新,打破了院所的圍牆,打開了大學的校門,打破了行業的疆界,推進了軍民融合。

  中關村先后實施了國家層面改革28項,市級層面改革70項,涉及創業支持、人才引進、科技金融等多個方面,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重組資源,帶動結構調整

  “新三駕馬車”相互支撐,推動中關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近五年間經濟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0%。2015年,中關村企業實現總收入4.07萬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收入佔比71.6%,今年上半年繼續呈現高速發展態勢。

  在做大做強自身的同時,中關村科技園區不斷伸展兩翼。一翼伸向國際,緊緊盯住“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總目標,提高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和國際標准制定能力,不斷推出前沿成果。

  另一翼伸向國內,中關村企業總部在北京,產業在全國,通過“人才、技術、資本”的捆綁輸出,帶動了地方創新資源的重組。數據顯示,2015年中關村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3千億元,佔全國總量的三成,其中80%輸出到京外,落地覆蓋全國330多個城市。

  自主創新在園區,開花結果在全國﹔資源重組在園區,結構升級在全國,這正是科技園區先行一步的使命。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27日 02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