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搶佔網絡信息技術高地(人民要論)

孫凝暉  范靈俊
2016年11月22日07: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網絡信息是當今世界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當前,信息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我國正在進入以信息化驅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新階段,互聯網和實體經濟將實現深度融合發展,信息流將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在創新驅動發展和轉方式、調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搶佔網絡信息技術高地既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也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要。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分階段進行的。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現代計算機誕生至今,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我國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

  IT1.0階段:我國的主要任務是打破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

  IT1.0階段始於第一台計算機誕生,主要特征是將物理世界數字化后建立數學模型。這個階段最重要的計算機應用是科學與工程計算,由此帶來了科學研究范式的改變,繼理論分析、科學實驗后形成了計算仿真。在地質勘探、橋梁設計、導彈模擬等過程中,計算機可以完成大量的仿真計算和數據處理。與此同時,這一階段也完成了一些以數據處理為主的重要行業如銀行業的信息化。在這個階段,我國發展信息技術的主要工作是形成完整的計算技術學科體系,形成和發展了我國計算機產業,解決了會造計算機、能批量生產計算機的問題,滿足了國防、安全、重要行業部門的需要,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信息技術和裝備的封鎖與壟斷,涌現出聯想、曙光、華為等一批骨干企業。

  目前,這個發展階段還在繼續。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還沒有形成自主調控的計算機軟硬件生態系統。2000年,我國啟動研制自主調控的CPU(中央處理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等計算機核心軟硬件,目前已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並應用於國防與安全領域。在Wintel(Windows操作系統+Intel中央處理器)、ARM+Android(ARM中央處理器+Android操作系統)以外形成第三個計算機生態系統,是我國在2030年前必須完成的主要任務。

  IT2.0階段:我國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均信息消費水平

  IT2.0階段始於1980年左右,主要特征是人機互聯,即通過移動數據將人類社會中真實的工作與生活搬到虛擬的信息空間,其本質是通過個人計算機和互聯網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通信。個人計算機(包括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智能終端)在這個階段蓬勃發展,實現了網上辦公、網上購物、網絡課堂、網絡傳播新聞資訊、線上游戲娛樂、網絡社交等等,越來越多的人類行為和活動不斷向網上遷移或延伸。在這個階段,以BAT(百度、阿裡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推動了我國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當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互聯網企業中,我國佔了4席。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

  但也應看到,我國網民數量增長出現了逐漸放緩的趨勢。目前,全國仍然有近一半人沒有上網,網絡覆蓋率還不夠高,人均信息消費水平還很低。目前,我國人均信息消費尚不及美國的1/30,甚至不及經濟水平相當的巴西的1/3,這嚴重制約了我國“互聯網+”戰略的落地。怎樣實現全體人民都有條件上網,並讓目前已上網的7億多人用好網,是未來5到10年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本世紀初,學術界曾提出“造出一百美元電腦”的概念和目標。今天看來,這個目標已經通過智能手機達到了。在不遠的將來,人們是繼續通過智能手機還是通過智能家電,或者通過更廉價實用的可穿戴設備來上網呢?是通過5G通信網絡還是通過高空熱氣球、低成本衛星實現聯網呢?目前還沒有確切答案。同時,讓已經上網的7億多人進一步用好網,還需要解決密集用網時段的上網體驗問題。

  提高信息消費水平不能僅僅通過降低資費標准來實現,而應高度重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促進了互聯網的普及與繁榮。我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與美國基本相同,但隨著我國上網用戶數的高速增長,網絡基礎設施不足、用戶體驗差的問題也凸顯出來。針對這些問題,應構建高效能、高智能、高通量的信息基礎設施——“信息高速鐵路”。與“信息高速公路”相比,“信息高速鐵路”的特點是通過高通量計算實現高性能和低成本,通過大數據和萬物感知實現高智能。建成“信息高速鐵路”,需要研究通用大數據引擎、高通量雲服務器、物端計算機、服務控制路由器、超級基站等新型核心裝備,構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提升我國信息消費水平,推動我國整體邁入信息社會。

  IT3.0階段:我國的主要任務是研發原創性、顛覆性信息技術與產品

  IT3.0階段始於2010年左右,其主要特征是萬物聯網,即讓物與物之間、物與人之間能夠互聯。其本質是以人、機、物的交互為特征,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無縫對接。在這個階段,融入物體的機器將具備智能,能與物理世界連接和打交道。過去的計算系統有計算部件、存儲部件,現在還要有智能部件。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VR(虛擬現實)、無人駕駛、智能機器人等當前熱門的技術,都與此階段相關。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機床、醫療設備、無人機、無人車等)即將出現,並接入互聯網,形成“互聯網+X”。在這個階段,人類將真正進入信息社會。

  在這個發展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研發原創性、顛覆性的信息技術與產品。過去幾十年中,我們主要通過學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來發展自己,現在光靠這種途徑已經行不通了。世界一流技術從來沒有、也不可能靠引進就能發展起來。現在,我國已進入依靠自主創新發展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的階段。從技術出現到推動新經濟的發展是有周期的,必須先產生顛覆性技術,再形成自己主導的產業,進而影響經濟發展乃至控制經濟命脈。產生顛覆性技術需要世界一流的學科和基礎研究作為支撐,而打造世界一流學科需要世界一流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才培養是關鍵。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相比,我國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尚處於滯后狀態,片面強調培養個別拔尖人才,缺乏一流的人才群體。因此,必須盡快建立與智慧城市、“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互聯網+”等新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配備和供給體系,避免未來10到20年出現信息化人才匱乏的窘境。

  抓住本世紀前30年以信息技術提高生產率的黃金時期

  目前,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都還沒有結束,處於疊加發展狀態。IT1.0和IT2.0階段本質上是以工業化發展為主。而在IT3.0階段,農業現代化、工業化都和信息化密不可分。對於我國來說,情況更為特殊。2015年全國信息社會指數(ISI)達到0.4351,2008年—201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83%,處於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加速轉型期。預計2020年前后,全國信息社會指數將達到0.6,整體上進入信息社會初級階段。2015年,深圳、北京、廣州、蘇州、珠海等31個城市(含直轄市)信息社會指數超過0.6,已經進入信息社會初級階段。總體來看,當前我國信息化還存在自主創新不足、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信息化“趕超”和工業化“補課”的任務並存等問題,三個發展階段的難點並存,信息社會建設任重而道遠。

  對於一個地區來講,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和互聯網服務的普及程度直接影響招商引資能力,直接影響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吸引力,直接影響一個城市的發展速度和發展后勁。信息化的發展一般要經歷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下一個階段的基礎。信息化發展的三個階段可以並行,但不可以跨越,這就需要把一個階段的建設夯實了,再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建設。因為信息化設備雖然可以一步到位,但隻有管理能力、運營能力、使用能力等都跟上,才能產生實際效果。

  分析過去100多年的人類歷史可以發現,信息時代與工業時代的發展規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經過20—30年的技術擴散之后才會有生產率的明顯提高。當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依靠網絡信息技術促進生產率提高。本世紀前30年,是以信息技術提高生產率的黃金時期。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我國利用信息技術大幅提高了生產率。未來,我們仍須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加快推進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以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2日 07 版)
(責編:賈興鵬、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