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宣部“新理念、名品牌調研行”系列報道

浙江制造業蝶變:從“制造”邁向“智造” 依靠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

趙春曉
2016年12月05日14:43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寬敞整潔的生產車間,與外界人聲“鼎沸“的生產線截然不同,在這裡,僅能聽見機械部件運轉的“咔咔“聲,以及基礎部件在各個單元間流轉所發出的動靜。幾名技術人員和工人在來回監控著,組裝、上料、固定、檢測一氣呵成,這便是剛剛“入職”的機器人試產景象。

機械手將大批人工剝離出去,“機器換人”成為浙江現代產業工人的寫照。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浙江省對於黨中央提出的“創新發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貫徹。黨中央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堅持創新發展是重中之重。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蝶變:從“制造”邁向“智造”

去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從而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隨著智能制造的深入推進,浙江省在制造業的創新之旅也在揚帆起航。“機器換人”不僅大大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更可以實現工藝質量、產品質量的雙重提升。機器人的“上崗”,讓浙江省多家企業嘗到了智能制造的甜頭,正泰集團便是其中之一。

在創業初期,股東們堅持不分紅,把利潤全部用於技術研發和擴大再生產。根據不同產業的屬性,正泰每年會拿出銷售收入的3%-10%用於研發,高端裝備的研發費用甚至高達50%左右。

(趙春曉/攝)

在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先生感觸頗深。

不要小瞧自動化生產線,除去機器人上料單元中的機器人為引進設備,其他的單元全是正泰自制的。從設計草圖到項目評審、從生產線設計到零部件調試,經歷了兩年的時間才將這條全制程自動化生產線研發成功。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初現的“風光”同樣令人欣慰。

如今,這條自動化生產線產能穩定在相比傳統作業方式人均小時產能提高140%。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時,員工的作業內容也從裝配的手工勞動轉型為產品校驗、包裝、設備維護等工作,勞動強度大幅降低。

須知,制造企業逐步轉型升級為“智能制造”的過程殊為不易,自動化與信息化兩者兼備的交流接觸器全制程自動化生產線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新,而是一種對傳統生產、管理方式的突破。

智能工廠省人力 工人從320位降到96位

當前,中國制造業正處於變革和轉型的十字路口,且我國的智能制造業已開始進入應用階段。預計到2020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20%。作為“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過去兩年的時間裡,智能制造已然成為中國制造業領域最熱門的詞匯,它是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制造業緊跟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我們建這個智能工廠的目的不是為了透明而透明,也不是為了智造而智造,而是為了更好滿足未來終端客戶需求。”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如是說。

正泰之所以建智能工廠,其新能源晶硅制造事業部副總經理韓瑋智認為除了積極探索“中國制造2025”示范工程外,有兩個考慮:一是人力越來越貴,二是自動化設備價格直線下降。

從2012年開始,整個光伏行業都在進行自動化改造,只是正泰更進一步,從自動化進入到智能工廠。“等全部建完投產,整個智能工廠的產能可達230兆瓦。” 韓瑋智這樣說道。

同樣的產能,以前需要320個工人,現在隻要96個工人,一年能節省近1800萬元。 “今后最終所需員工將不到50人。整個制造環節,人作為設計者和管理者,指揮和執行任務全部由機器人完成。”這一切,韓瑋智將其歸功於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的結果。

記者在浙江省調研時發現,無論是企業還是當地官員,創新已成為他們說得最多的詞匯,而他們也在用事實踐行科技創新這一口號。

卓有成效的科技創新,在有效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同時,也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對於浙江省制造業來說,是邁向由傳統制造方式到智能制造模式間重要而彌堅的第一步。 

(責編:趙春曉、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