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一擁而上難免一哄而散 轉型如何走需量力而為

2017年03月31日07:52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財務造假遭遇嚴查

  連年虧損或是主因

  日前,*ST昆機主動披露公司涉嫌財務造假,監管層的問詢、立案調查隨之而來。3月24日下午,証監會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若查實*ST昆機存在違規情況,將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觸及退市標准則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將其驅逐出市場。接近*ST昆機的知情人士透露,盡管還未查清涉嫌財務造假的最終動機,然公司連年經營不利恐是重要因素之一。業內人士說,實際上,昆機的經營狀況亦是整個機床行業的常態,自2011年后,大到行業龍頭沈機集團,小到普通機床廠,始終未能走出效益大幅下滑的困境。同樣的是,就像*ST昆機就如機床行業的一個縮影一樣,機床行業似也成為中國傳統制造業的一個縮影,在宏觀經濟轉型的關鍵時點中,亟待轉型升級。只是,面對往日的榮光消逝,“中國制造2025”如何發揮效用,成為傳統制造企業急需思量的關鍵點。

  看到昆明機床如今的慘狀,真是讓人唏噓不已。筆者20多年前,作為新華社記者常駐香港地區,曾經報道過多家內地企業成功在香港上市的消息,包括青島啤酒、上海石化等等,昆明機床也是那幾家H股之一,當年是何等風光,何等激動人心!光陰荏苒,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想不到,昆機竟淪落到如此地步,甚至因信披違規造假、虧損累累而到退市的邊緣。隻能說,市場經濟大潮也是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有的經營活動、發展戰略,都要順市場大勢而為,該轉型要及時轉型,該創新就要及時創新,否則,就會被洶涌而來的市場大勢淘汰。同樣是生產機床為主的企業,跟上數據機床發展大潮、大步邁向數據時代的上市公司,日子就好過得多。

  傳統經營管理遇挑戰

  股東關系成重大課題

  萬科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萬科實現銷售金額3647.7億元,同比增長39.5%,在全國商品房市場的佔有率進一步上升至3.1%,規模落后於恆大(3733.7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10.2億元,遠不如中海同期的370.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28億元)。2016年萬科的銷售回款率在上年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超過95%﹔全年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入395.7億元。年底持有貨幣資金達到870.3億元,遠高於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433.5億元。2016年,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總銷售規模創歷史新高,但繁榮的背后暗藏隱憂。一方面,市場的分化加劇了行業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熱點城市地價大幅上漲,透支了行業的長期增長潛力。

  一個企業的興衰起伏,總有多種原因。從數據看,萬科的銷售金額、淨利潤等主要指標雖然表現不錯,但已經被其他企業超過,“業內老大”的地位已經不保。從經營能力看,我們似乎還沒有發現萬科有什麼明顯失誤﹔從市場形勢看,近期房地產價格暴漲,也不會對萬科有特別不利的地方。唯一能夠解釋地位相對下降原因的,大概隻有這兩年萬科的控股地位之爭了。公司高層的股權爭伐,與日常經營有沒有關系?肯定有,而且相當大。換個角度說,作為上市公司,除了原有意義上的經營管理,內容還要進一步豐富,要包括市值管理、股權管理、股東關系管理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資本市場有其特別的運行規律,對上市公司來說,也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大事,不可等閑視之。

  乳業困境暴露惡性競爭

  一擁而上難免一哄而散

  由於“渾水”公司的激烈“爆料”,盡管已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緊急停牌,輝山乳業(06863,HK)股價暴跌事件仍在發酵。3月25日,有媒體報道稱,輝山乳業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楊凱在遼寧省金融辦召開的輝山乳業債權人工作會議上承認,公司資金鏈斷裂。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覆蓋全產業鏈的乳企,輝山乳業一度扛過了國內奶牛養殖行業的“陣痛期”。但去年3月-9月,輝山乳業的銀行貸款激增38.57億元,合計借款達到110.86億元,處於歷史高位。資深乳業專家表示,過去3年,國內奶牛養殖企業普遍日子艱難,有些牧場甚至破產、倒閉。

  對於輝山公司究竟水有多“渾”、債務有多深,本文無意深究。從產業的角度看,奶牛養殖業和乳品企業是不是遭遇困境,值得關注。有業內人士認為,過去幾年養殖業很艱難是事實。伴隨國際奶價低迷、國內“奶剩”影響,過去幾年的乳業低潮讓整個奶牛養殖行業遭遇了全局性困境。而且,不時傳來的奶農倒奶、牧場殺牛,或是奶牛當肉牛賣的新聞,側面反映了行業困境。至少,原奶價格“跌跌不休”導致國內奶牛養殖企業大面積虧損應該不假,難怪奶業甚至被某些銀行列入“高危”行業名單。一個逃不掉的規律是,產業熱時一擁而上,導致產能迅速過剩﹔過剩之后,殺牛宰羊去產能,又一哄而散。這種惡性競爭一再上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市場經濟的不成熟。在農業領域,這種近乎“打擺子”的大波動,不僅影響市場供求,也會對千萬個農戶造成巨大損失。

  喜新莫厭舊效益為上

  轉型如何走量力而為

  在轟轟烈烈的幾年轉型期中,同洲嘗試做手機、做盒子、做電視……甚至打算把名字改成“同洲互聯”,結果卻讓人唏噓。有人稱,同洲的下滑原因在於“轉型用力過猛”。新項目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技術、人才支持。為了給公司“輸送血液”,截至2016年1月,用於質押融資的股份約為1.22億股,佔大股東所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為96.53%。一方面是響應市場的速度太慢,導致許多想法無法“落地”。比如同洲電子曾視為核心技術的“摸摸看”,在當時來看頗具前瞻性,但由於遲遲未能實現規模化和市場化運作,很快就被新技術淘汰。另一方面是丟掉了原有的業務優勢,喪失了行業巨頭的地位。2014年,同洲電子機頂盒銷售額為596.4萬台,同比下降26.09%﹔主營業務收入為15.68億元,同比減少16.65%。

  轉型升級是個大話題。成功者大有人在,但不是“一轉就靈”,同洲電子再次印証了這個判斷。最可悲的是,轉型未見效益,反而把原有的盈利領域做弱了、做沒了、做虧了。在產業選擇上,雖然人們欣賞“喜新厭舊”,但也不能一味地篤信“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已經經過市場考驗的產業和產品,應該在企業戰略中保持。轉型升級,一是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越企業的資源調配能力,過大量的融資,有可能把轉型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二是要正確認識市場,不能把好不容易佔領的市場輕易喪失﹔三是要對轉型的人才儲備、技術儲備有清醒的估量,必要時不妨放慢腳步。在資本市場,由於有融資的便利,一些上市公司在炒作上膽子特別大,對新項目、新技術的選擇不謹慎、不科學、不負責,造成企業陷於被動境地,這些教訓應該汲取。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