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賣糧買米做飯 如何看待農民不存糧現象?

讀者點題:怎樣看待“農民不存糧”
“種地賣糧,買米做飯”
——農民不存糧是正常市場行為還是政策缺失的隱患?
近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產量持續保持高位,牢牢地把“糧袋子”抓在了自己手裡。老百姓常說,“手裡有糧,心中不慌”,然而在糧食連年豐收、國家糧庫充盈的今天,農民個體存糧卻不斷減少,不少農戶家庭甚至“零存糧”,不禁讓人為國家糧食安全感到憂心。
資料圖:農民忙著收割水稻。鄧和平 攝
河南省是我國夏糧的主產區,素有“中原糧倉”之稱,半月談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農民個人存糧越來越少,很多農民糧食豐收后都會直接銷售,在農村已經很少能看到農民自家的“小糧庫”“小糧倉”,甚至在承包流轉了幾千畝地的種糧大戶家裡也看不到存糧,大多數農民過上了“種地賣糧、買米做飯”的城市生活。
“藏糧於民”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儲糧方式,農戶儲糧曾佔糧食產量的一半,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揮著積極作用。近些年來農民存糧積極性不斷減弱,首先在於存糧並不容易。在今天的農村,一家一戶的小樓房拔地而起,農用機、小轎車擠滿農家院,本就不大的宅基地上想建個小糧倉並不寬裕。更重要的是,糧食存在家裡往往得不償失,一年下來保管費心費力不說,稍不留意就會虫咬鼠嗑、變質發霉,白白浪費了糧食。現代的農村生活,買糧比存糧更方便,“鍋灶點起來買糧都來得及”,難怪不少老百姓說“連饃都不自己蒸,還存糧干個啥”。
另一方面,農民不存糧的背后也得益於現代農業市場的興旺發展和國家的糧食收購政策。每當收獲季節,聯合收割機、糧食經紀人走進田間地頭,這邊剛割完、那邊就收走,農民腳不踩麥地,糧食就能換成現金。
雖然當前國內糧食供給穩定,但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災害、糧食歉收,市場供應受到影響,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造成糧價大幅波動,引起社會恐慌,威脅到國家的安全穩定。而長期儲糧備荒意識的淡薄,必然會加劇一些地方政府對糧食生產的盲目樂觀,放鬆了糧食生產安全這根弦。
居安當思危、未雨宜綢繆,隻有增強農民存糧積極性,繼續倡導“藏糧於民”,才能在糧食安全上實現“防患於未然”。近年來,為減少農村糧食產后損失,提高農民儲糧的積極性,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國家糧食局研發推廣農戶科學儲糧技術,實施了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專項建設,推廣農戶儲糧新裝具和小糧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然而,引導農民自發存糧、實現“藏糧於民”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如對農民存糧給予基礎設施、技術指導支持,對存糧銷售提供渠道保障,隻有讓農民方便存糧、放心存糧,才能激發農民存糧的積極性,讓農民一家一戶的“小糧庫”變成國家的大糧倉。
此外,民營中小型糧庫也應該成為“藏糧於民”的一個重要渠道。應借助這一市場,更好地發揮民營小糧庫在“儲糧、調糧、穩糧”上的作用。
作者:宋曉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