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擴大開放四大舉措系列解讀之一:四角度理解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

朱一梵 李棟 趙爽

2018年04月11日17:44  來源:人民網
 

10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在海南省博鰲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強調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繼續推出擴大開放新的重大舉措,同亞洲和世界各國一道,共創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習近平宣布,在擴大開放方面,中國將採取重大舉措。第一條,就是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

“在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方面,去年年底宣布的放寬銀行、証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確保落地,同時要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范圍,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在制造業方面,目前已基本開放,保留限制的主要是汽車、船舶、飛機等少數行業,現在這些行業已經具備開放基礎,下一步要盡快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特別是汽車行業外資限制。”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方面提出的具有標志意義的舉措。人民網採訪多位專家學者以及市場人士,從四個角度理解“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的具體措施:

一、穩定市場。 “此次習近平主席講話中提及的舉措之詳細、措施之具體遠超市場預期,非常令人振奮。” 漢能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趙蘭洋對人民網記者表示。

他認為,習近平主席強調大幅度放寬外資准入,有利於中國發展目標和世界市場一致化,這無疑是巨大的進步。尤其是當下來自西方的反全球化情緒在世界范圍內蔓延,習近平主席在此時宣布這些舉措,展示了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無疑為全球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為金融市場注入一針穩定劑。

二、競爭倒逼產業改革。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有關金融行業進一步開放的詳細舉措,無疑會給中資銀行帶來挑戰。未來建立的獨資或控股的金融機構會和中資金融機構產生正面競爭,這會倒逼中資金融機構加快改革和創新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國內產業保護並不一定有利於經濟的健康發展。新時代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也對人民網記者表示,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金融業,合理放寬市場准入有利於增強國內企業的危機意識,促使企業加快創新、不斷進行產業升級。

趙蘭洋表示,良性的競爭能夠進一步推動本土企業實力的提升,使本土企業未來能夠有更大的機會融入到全球競爭、開拓更大的市場。

三、合作帶來溢出效應。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金融行業的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充實中資機構的資本金,學習和引進先進的服務理念、管理經驗以及成熟的產品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可以引進現代管理理念和公司機制。

趙萍認為放寬外資股比限制后,中資機構可以與外資銀行探索建立合資金融公司,利用外資銀行比較強的經營能力和在全球經營的經驗,從財務投資角度獲得較豐厚的回報。此外,通過參股形式與外資金融機構合作,進一步獲得更多的管理經驗,可是實現技術溢出效應、使中資金融機構在未來發展獲得更多支持。

從制造業開放的過程中,外資直接投資對中國企業帶來的溢出效應十分明顯。過去的經驗表明,我國的汽車企業通過持續加強國際化程度實現了自身能力的提升,獲得了發達國家先進的汽車制造能力和管理理念,對提升其自主品牌汽車的質量和市場份額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我國正在進行經濟轉型,但是科學技術和世界前沿尚有一定差距。潘向東對人民網記者表示,目前我國還無法生產一些高新技術設備,一些經濟制度也有待完善。資本往往附帶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放寬市場准入有利於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無疑有助於通過進一步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通過競爭合作激發新一輪開放紅利。

四、彰顯大國擔當。多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以上,早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全球化智庫主任、國務院參事王輝耀表示,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反而以更開放的胸襟,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來宣布我們不會關起大門,是非常具有遠大的胸懷和全球眼光。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處長辛鳴認為,中國經過40年發展,已經有能力有責任有擔當在更好的履行WTO制度規則方面作出表率。同時,中國用自己實際的行動告訴世界:在WTO框架下的的自由貿易,擴大市場准入,是每一個國家都應該做的事情。

(責編:袁勃、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