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不久前,在杭州參加了B20峰會。期間,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國家的工商界代表會聚一堂,交流了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看法,及未來發展趨勢。會上會下,創新成為大家談論最多的一個話題。緊隨其后的G20峰會,又推動制定了《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在全球最重要的溝通平台上,創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放眼今天,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深層次影響仍在持續發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陷入了發展的低潮期,中國經濟亦未能幸免。走出低谷實現復蘇的路究竟在何方?大家都在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按照美國著名管理學家Michael Porter的觀點,國家經濟發展要經歷生產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和創新驅動階段。當前世界經濟總體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已是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
什麼是創新?從經濟領域看,創新是指在技術、產品、服務、管理或流程等各方面創造新價值或做出創造性改變的理念和行動,涵蓋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包括商業模式創新、工藝創新、制度創新等在內的廣泛領域。顯然,創新是尋求經濟發展新動能的一劑良藥,是從根本上開啟經濟增長之路的一把鑰匙。誰敢於創新、樂於創新、善於創新、率先創新,誰就能更快地擺脫發展瓶頸,煥發生機和活力。
“轉型創新”是華潤今年的管理主題,我也多次強調創新對華潤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推動創新、引領創新是我們贏得市場競爭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過去二十多年,華潤之所以能實現快速發展,正是因為我們牢牢把握住了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趨勢,抓住機遇,謀變求新,才奠定了今天的市場地位。實踐告訴我們,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創新始終是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
以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華潤的傳統產業大多聚焦在民生領域,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客戶的需求是我們生存的基礎、發展的源泉。近年來,我們立足於市場需求,結合不同的行業特點,適時調整業態結構、升級產品服務、轉變營銷模式,涌現出了一批反響好、特色強的業務。
華潤萬家在零售行業發展不景氣、大賣場等傳統業態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把握消費趨勢,推出以OLE為代表的高端精品超市,贏得了市場先機。華潤雪花瞄准國內啤酒高端市場的空白,推出臉譜系列,採用獨特釀造工藝,提升酒體品質,並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氣質融入品牌形象,在啤酒市場獨樹一幟。華潤置地北京五彩城從提升客戶消費體驗出發,將停車、訂餐、購買電影票等眾多需求集中到數據雲平台上,提供一站式服務便利,同時集中整合客戶數據,為推動精准營銷打下了良好基礎。
這些成功案例說明了什麼?客戶的核心需求是隱形的、動態的,我們隻有把握住需求和變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才能使傳統業務煥發出新的活力。當前,國家在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需市場的深度調整,為我們的業務轉型打開了一扇門,我們要抓住機遇,提升客戶洞察能力,以創造新需求、引導新消費為手段,積極推動生產和服務方式、客戶溝通和營銷模式的創新,探索新的生意模型﹔要結合客戶消費方式的變化,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成果,提升產品、服務的附加值,推動華潤業務向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攀升﹔要加快業務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的步伐,使華潤產業布局更趨合理,迎合市場結構性變化的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
以創新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在華潤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挖掘和培育新業務的增長點,是華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歷史上,華潤的三次成功轉型無不是圍繞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而實現的。在政策性代理貿易期間,我們積極培育自營貿易,實現了對代理貿易的取代﹔自營貿易期間,我們努力發展實業,開展資本運營,以實業發展取代了自營貿易。實業化發展階段,我們採取孵化一批、鞏固一批、發展一批的方式,在三個戰略期內完成了階梯式發展方式,為今日華潤產業群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過去,集團專門設立了企發部承擔產業孵化的任務,在孵化器的作用下,零售、電力、燃氣、醫藥、銀行、信托、醫療等眾多產業,逐漸成為了集團新的主營業務。今天,我們還要持續推進產業孵化的工作,積極摸索進入新興產業的可能性,努力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集團戰略部要承擔起研究產業發展方向、挖掘增長新亮點的任務。同時,我們要學會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加快培育潛力大、增長快、輻射能力強的業務。
目前,集團已經批准了大健康、商業地產、華創消費品、能源、微電子等9個產業基金的建立。產業基金也將成為新時期華潤培育新業務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我們要建設好這一平台,在基金的管控模式、激勵機制、選人用人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為新業務的培育提供溫床,使基金的孵化成果成為支持華潤未來發展的新動力。
以創新實現“跨界”合作共贏
華潤是多元化企業,在資源共享、業務協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過去,我們通過挖掘不同業務的契合點,實現了1+1>2的協同效應,催生了很多新業態,實現了資源的相互轉化,也創造了新的商業價值。以華潤賀州循環經濟產業園為例,我們在園區內實現了火電、水泥、啤酒之間的產業協同,廢棄物得到相互利用,土地資源得到集約,行政資源得到共享,成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實現了協同效益最大化。可見,協同是我們整合內部資源、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的一個有效路徑。
眼下,集團正在積極推進華潤通項目,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平台,將華潤的客戶、產品、服務、資金等資源加以整合,為消費者及廠家、商家提供線上一體化服務,期望華潤通的創新實踐,能推動華潤多個產業協同,創造新的協同價值。
當前,國內產業發展呈現出集群化、融合化的趨勢,探尋產業協同共贏是大勢所趨。我們要樹立“跨界”合作共贏的意識,充分利用好自身多元化企業的優勢,以創新為抓手,積極推動協同合作。既要強化內部產業間的集聚效應和關聯機制,挖掘共同的利益點,提升價值創造力﹔也要積極尋求外部跨界合作,利用自身產業鏈龍頭企業的作用,推動上下游合作、產業間合作,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實現產業價值共贏﹔還要以全球視野、創新思維,開展國際合作,吸收先進的理念、技術和產品,提升國際競爭能力。
以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華潤依靠出色的投資並購能力、組織學習能力,實現了快速發展壯大。但是,隨著國家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增長的發展階段,我們能力的薄弱環節也逐漸顯現了出來。華潤的創新能力,距離國家經濟轉型的要求,距離華潤自身轉型發展的需求,都還遠遠不夠。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標志是什麼?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創新能否成為我們持續超越對手的一種核心競爭力?集團上下要為創新培植適合的土壤,我們要完善體制機制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引導等方面工作,強化體制活力和內生動力,形成理念上有共識、行動上有計劃、機制上有保障,使我們的組織能力更好地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要求。
建立創新機制。要建立鼓勵創新、推動創新的機制,通過產業基金、華潤大學等一系列創新平台的建立,充分調動集團上下創新的主動性﹔要建立配套的容錯機制、激勵機制,保護創新的積極性﹔要進一步改革、優化現有管理體系,將創新理念融入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通過機制的保障,使創新成為華潤的常態化工作。
培養創新人才。要把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自主培養和對外引進相結合,重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積極吸納科技型人才。開展人才培養工作要注重實際創新能力的激發和培養,提升華潤人才隊伍的創新能力。
倡導創新文化。要在集團上下倡導創新文化,各級一把手要帶頭創新、鼓勵創新、支持創新,要積極推動基層創新、全員創新,把隱藏在企業深處的創新活力激發出來,形成集團上下求新、求變、求發展的高度自覺和強大動力。
比爾•蓋茨說:“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這不是危言聳聽,今天國際國內的市場需求、產業布局、經濟結構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將面對多重挑戰與機遇。百舸爭流,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我們要有“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存而不忘亡”的危機意識,要有“丹心未泯創新願”的追求,要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格局,著眼於更長遠的戰略發展,把握現在,籌謀未來,讓創新貫穿華潤的一切工作,讓創新在華潤蔚然成風!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