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為

在中國革命的發展史上,金寨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地方。這裡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重要策源地,也是解放戰爭實現偉大轉折的重要戰略地,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戰斗足跡。被喻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的金寨,將星閃爍,人才輩出,這裡曾經走出了數百位社稷棟梁、國之重臣。在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裡,金寨十萬兒女為共和國的建立,浴血奮戰、視死如歸,革命的紅旗在大別山腹地,始終高高飄揚,屹立不倒。今天,我們來到這裡,回顧金寨的革命風雲,緬懷先烈的斗爭精神,再一次受到了心靈的洗禮和升華。

2013年,我在國防大學學習了兩個月,我的班主任金一南教授,帶我們到金寨附近的紅安縣進行校外教學。金教授講課精彩、深刻,如同今天他的授課帶給我們的觸動一樣,令人難忘。他從對歷史的尊重、對人性的理解出發,以獨特的視角剖析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建立紅色政權、率領紅軍戰略轉移、最終奪取勝利的深刻內因,展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義和偉大,帶給了我們非常強烈的感召和啟示。

前兩年,在古田、遵義的“七一”主題活動和集團會議中,我曾分別以《鑄魂》、《問心》和《塑德》為題,探討了一個組織的信仰、價值觀和個人修身的問題,也引發了大家的一些思考。然而,一個組織即使解決了理想和信念的問題,也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能落到具體行動上,我們所有的理念終將束之高閣、淪為空談。因此,今天,我想就“有作為”這個話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回顧中國近代史,中華民族曾經風雨如磐、苦難深重。但是,面對侵略與屈辱,中國人民從不屈服,無數仁人志士、千百萬群眾不斷奮起抗爭,在歷盡磨難與挫折之后,終於走向了輝煌與勝利,重塑起民族之魂。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可歌可泣的戰斗、有血有肉的犧牲、前赴后繼的擔當和傳承不息的精神,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偉業,為他們的崇高理想留下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事業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正所謂“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名必有實,事必有功”。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在經年累月的奮斗和奉獻中建立起來的,有行動才能改變命運,有作為才能成就輝煌。我們的事業干得怎麼樣,也必須用事實來說話,拿成果來証明,以實效來檢驗。

當前,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經濟伴隨著轉型升級的過程,將釋放很多利好條件,但同時也會突顯一些矛盾,我們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將面對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面向未來,華潤已經確立了新的使命和願景,也繪制了十三五的宏偉戰略藍圖,接下來就要看我們這支隊伍的戰斗力和執行力。雙擎是否強勁?兩翼能否齊飛?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經得起摔打和磨練,能否經得起市場的檢驗、時間的考驗。這就要求我們的經理人要有勇立潮頭敢為先的魄力,要有巧干中出實績的銳氣,要有力頂千斤、靡堅不摧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要“敢為、善為、能為”。

敢為,就是敢於擔當、主動作為。敢為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也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應該予以嚴肅批評。”在這方面,長期戰斗在金寨地區的開國上將韓先楚將軍提供了最好的范例。解放海南島戰役前,四野主帥林彪、四野15兵團司令員鄧華等將領鑒於金門之戰的失利,主張艦船准備不齊時不能打。時任四十軍軍長的韓先楚經過大量偵查后,認為攻打海南島的戰役必須在4月底季風變化前進行,否則將失去半年的戰機。韓先楚越過林彪、鄧華等人直接寫信給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主張立即攻打海南島。毛澤東同意了韓先楚的建議,及時發兵海南島,打贏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幾個月后,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如果不是韓先楚的擔當精神,敢於為革命負責,堅持打下海南,海南一定會受到朝鮮戰爭的影響,瓊州海峽也會被美國第七艦隊封鎖。如果那樣,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海南島了。北宋名臣張詠曾說:臨事有三難。能見,一也﹔見而能行,二也﹔當行必果決,三也。韓先楚置個人生死和榮辱於外,善於抓住戰機,不盲從和迷信權威,敢於決斷和擔當,正是敢為的典范。作為華潤的經理人,我們在各自崗位上都擔負著重要的職責,我們事業的成敗與否,不僅關系華潤的發展命運,也關系社會大眾的幸福安康、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因此,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遇到矛盾躲著走、碰到難題往后退、遭受挫敗就放棄。面對挑戰與困難,我們要有舍我其誰的氣魄,敢於作為,勇於擔責,直面矛盾,破解難題。尤其是“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做好“轉型、創新”,要參與“一帶一路”實現走出去等,不能抱有僥幸心理,也不能存有任何依賴思想,必須敢管敢干,敢闖敢拼,關鍵時刻能沖在前,危急關頭能頂得住,努力開創華潤發展的新局面。惟其如此,我們方可對得起組織和員工對我們的信任和托付。

善為,就是要巧思明辨、善於作為。善為是一種靈活應變的處世之道,也是一種長謀遠慮的智慧。《孫子兵法》有雲,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其中就蘊含著善於作為的思想。善於作為要求我們要把握趨勢、發現規律,不因循守舊、不固步自封﹔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向勢而轉、順勢而為﹔還要善於在反思中汲取經驗教訓,避免蠻干、亂干,運用戰略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從而佔得先機、贏得優勢。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人稱“六星上將”的洪學智將軍是善為的最好詮釋。1950年5月,他指揮發起萬山群島戰役,擊沉敵艦4艘,創造了木帆船打軍艦、以劣勝優的奇跡,受到毛主席的嘉獎。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在沒有制空權和頻繁遭受洪水襲擊的情況下,率領志願軍后勤將士們建立起了“打不斷、炸不爛、沖不垮”的鋼鐵運輸線,粉碎了美軍策劃的“絞殺戰”,保障了前線作戰的物資供應,為奪取戰爭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商海如戰場,華潤作為商業機構,參與的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激烈“戰斗”,在努力拼搏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對市場脈動的敏銳感覺、對生意本質的透徹理解,能謀善斷,順時施宜,更加科學,更加專業,推動我們的事業走向另一個高峰。

能為,就是精明強干、能夠作為。能為是一種力挽狂瀾的本領,也是我們敢為善為的底氣和條件。從金寨走出的我軍杰出將領皮定均中將以區區一旅兵力,拖住敵軍30萬,最終勝利掩護中原解放軍順利突圍的故事,體現了一個作戰能力很強的將軍,在敵人重兵壓境、極其困難的環境下是如何扭轉乾坤、取得勝利的。1955年,解放軍授銜時,皮定均被初評為少將,毛澤東念及他在中原突圍中的功績,在授銜名單上批示:“皮有功,少晉中”,皮定均被授予了中將軍銜。對於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美國新聞記者史沫特萊驚奇地說:“你們的奇跡,我一定要告訴全世界人民。”如果不是皮定均出色的戰斗力和領導力,被掩護的中原主力軍不可能順利地向西突圍。將軍的能力體現在大規模殲敵、攻城拔寨,創造戰略優勢。而對於華潤的經理人而言,我們的能力在於創造業績,創造競爭優勢,贏得市場地位,使華潤真正實現“引領商業進步,共創美好生活”的使命。常言道“打鐵還需自身硬”,能為不是要我們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求我們提升個人能力,加強自我修養,發揮自身才干,為企業發展創造最大化價值。古語有雲“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須自成。”如果我們的能力不夠,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進步,通過自我完善,滿足企業發展對我們的要求,從而能帶領隊伍在激烈的商戰中取得勝利。

今天,華潤正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關頭,未來走向何處,取決於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經理人的決心和行動。我相信,二十年前,華潤開始從貿易公司向實業化、多元化艱難轉型的時候,那一代華潤人也面臨著和我們今天同樣的處境:擁有曾經的榮光,面臨未知的前景,需要踏上前人未曾涉足過的崎嶇道路。老一輩華潤人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實現了成功轉型,為我們奠定了今天良好的基業,也激勵著我們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毋庸置疑,華潤今天的轉型也一定會是漫長的過程。也許五年、也許十年,甚至一、兩代人才能逐漸形成結果。那個時候,我們在座的經理人可能都已經退休了。但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貢獻,我們今天把基礎打得扎實一些,把困難解決得多一些,我們后人的起點就會更高一些,發展的機遇就會更多一些,華潤的百年老店、長青基業就更有保障。恩格斯說過:“有所作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身為華潤的經理人,我們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決心,始終保持創業激情、開拓精神,忠實地擔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敢為、善為、能為,否則我們將無法面對歷史、面對后人、面對華潤的先輩們!

(本文根據傅育寧董事長在集團“七一”主題活動上的講話摘錄整理)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