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巴曙鬆:發掘新經濟的獨特金融需求 利用資本市場促進創新的產業化

2018年09月09日14:2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鬆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鬆

人民網深圳9月9日電 今日,由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合主辦的“新時代、新產業、新動能——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在深圳舉行,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鬆在會議上表示,金融業怎麼能夠和新經濟的發展趨勢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和契合,需要改變長期以來金融業一直習慣的為傳統經濟、為基礎設施+房地產經濟服務的方式,這將是直接影響到下一步這些新經濟怎麼從一個好的願景落地,變成一個好的產業的轉換的關鍵。

以下為巴曙鬆演講全文:

當前值得思考的是,怎麼把好的新經濟願景、好的創新設想、好的創新產品,變成新的產業,把它產業化,並進一步擴大變成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金融資源的配合,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很有可能就永遠留在實驗室。所以,金融業怎麼能夠和新經濟的發展趨勢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和契合,需要改變長期以來金融業一直習慣的為傳統經濟、為基礎設施+房地產經濟服務的方式,這將是直接影響到下一步這些新經濟怎麼從一個好的願景落地,變成一個好的產業的轉換的關鍵。

最近,香港資本市場進行了25年來被視為是幅度最大的上市制度的改革,為什麼說25年來?上一次是H股,上一次香港抓住了中國經濟起飛帶來的巨大的資本需求,國際資本想投中國不得其門而入,香港抓住這個機會,把國內的企業,請到香港,把國際資本吸引到香港,二者實現了高效匹配,香港因此而一躍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目前,香港市場上每天交易的股票,交易量60%以上來自於中國內地的上市公司的交易。內地這麼多年累計從國際市場籌集了超過5萬億港幣的資金。而這一次,香港上市制度改革的重點,就是擁抱新經濟,就是怎麼把金融資源和這些實驗室的創新想法進行對接,把它產業化,把它變成經濟增長的真實的動能。大家知道中國經濟目前其實最大的挑戰就是處於新舊增長動能的關鍵的轉換期,而這個轉換的進展很大程度上就決定於新經濟的增長規模有多大。目前總體上來看,還是舊經濟的佔比明顯大,新經濟的佔比明顯小。按國家發改委的戰略新興產業的統計口徑,每年工業增長來自戰略新興產業投資的佔比大概15%上下。我經常在對比新舊經濟的時候就想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大家有時候不一定覺得可以類比,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參照,看看是什麼樣數量級的差異。2017年房地產全國的投資規模大概是多少? 10.9萬億。中國市場在業內最領先的生物醫藥企業,被認為研發最牛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其研發投入,去年一年是多少?17.6億。所以,金融行業針對新經濟融資特性的配套改革非常重要。而從全球范圍來看,實際上全球都把增長的期望放到了新經濟上,不僅中國處於新舊增長動力的轉變時期,美歐日本等經濟體的創新和知識貢獻對GDP增長的貢獻,處於歷史低位,大家都把期望值放到了怎麼通過創新,怎麼通過新經濟帶動經濟增長。而中國目前也確實面臨一個原有的基礎設施+房地產帶動經濟的這個模式的增長動力在慢慢減弱,需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不同時期走過的產業升級的道路,從80年代,手表、自行車,到最近的房地產、汽車,到現在新經濟在逐步地崛起,但是它的規模還不足以對沖基礎設施+房地產這個傳統增長模式的減弱幅度。新產業、新業態在分化中發展,可能這個轉換過程會持續整個中國經濟轉型的整個過程。而資本市場是培育創新企業的搖籃。技術創新,第一是靠研發,靠我們的科學家、我們這些優秀的企業家,第二就是靠資本市場。回顧看一下中國的研發投入,實際上增長比較快的是2001-2010年,每年增速都是20%以上,到2012年上了一萬億,目前大概穩定在10%。我相信,基於中國目前的轉型的客觀的需要,中國的自主研發支出會有一個顯著的躍升,而這個研發的投入不可能僅僅隻靠政府投入,也不可能僅僅隻靠企業自己,而是要形成一個合力,政府的引導、企業的參與,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創新,把金融資源引到這些領域裡來。

新經濟有哪些獨特的融資需求,是我們現有的金融體系滿足不了的呢?實際上,企業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有不同的融資需求特性。一個企業剛開始設立,大浪淘沙,經過死亡谷,找到一個產品的模式,但是那個時候不賺錢,增長很快,VC開始進入,慢慢有了一些盈利,PE進入,盈利達到一定的規模上市,上市之后進一步擴張,但是新經濟、創新型的企業很重要的特點是有核心技術、有知識產權,但是資本投入少,新周期長,前面講的阿裡、科大訊飛,哪一個企業的創業團隊不是十幾二十年持續的努力。它成長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比較高。金融行業怎麼去對接新經濟的業態,這是我們金融體系應該思考的。

生物醫藥行業是新經濟的典型代表,醫藥很重要的特點,全世界的生物醫藥企業,60%-80%左右的資本開支是在它的研發時期。一期臨床、二期臨床、三期臨床。等到它真的開始有盈利,達到上市標准的時候,就這個藥的開發來說已經不怎麼需要錢了,最需要錢的時候沒有盈利、沒有現金流、沒有業務記錄。所以,現有的金融體系和新經濟之間就出現了某種錯配。最需要錢的時候,找不到錢,它已經不需要錢的時候才達到你給它錢融資的標准。我們金融體系能不能做一些調整創新,能不能從這些新經濟發展的特征裡面找到一些信息和元素,有助於金融界對他們做一些風險收益的判斷,把金融資源引入進去呢?當前,香港上市制度改革應該在這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突破。特別是生物醫藥領域。生物醫藥企業沒有盈利,沒有現金流收入,沒有業務記錄的時候,他把這個上市的曲線向左移。全球的生物醫藥企業主要的市場都面臨著當地監管機構的嚴厲專業的監管。它經常要通過一期臨床、二期臨床、三期臨床,這個評審本身就是有價值含量的。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全世界有兩個交易所,一個是紐約,一個是香港,對生物科技企業的上市採取非常靈活的態度。香港的上市的標准是什麼?詳細的情況可以查閱香港交易所,例如,要有一個藥通過藥監部門的一期臨床,不反對進入二期臨床,估值不低於15億港幣,有一個復雜投資者投資等,就可以申請上市。金融界能不能進一步再研究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行業獨特的特點,從中間發掘它的獨特的行業融資需求,在我們金融體系做一些創新呢?我覺得是有巨大的空間的。而現有的我們的新經濟企業,獲得銀行信貸的限制是很多的,如它是輕資產,現金流波動比較大,跟我們銀行的評審這些企業的風險管理原則,天然出現一些錯配。我在幾家上市銀行做過董事會風險委員會主席,曾經有一部電影,當時這家銀行想支持,確實僅靠銀行信貸這個方式去支持拍電影是有難度的,因為這個導演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這個票房會是什麼樣子,一定要有一些創新型的金融安排。

同時,不能簡單地只是談新的想法、新的突破或者新技術,更要把它產業化。而新的產業大部分依賴這些投資,PE、VC,而這些投資最核心的環節不是投,而是退。隻有能夠順利地從這些投資項目裡退出來,才有新的資金去投新的項目。所以我們要探索這些創新資本的退出通道,才是對我們創新的很重要的金融支持。大家看最近國務院會議非常及時地明確國內的創投稅收政策,我相信,決策層一定是看到了創投的發展對創新的支持作用才做出這個決策。我們也可以看一下,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上,金融業是怎麼支持這些新經濟的,或者支持的是哪些新經濟。市值的變化背后反映的是資本市場所具備的這種分散創新的風險,激勵創新的獨特的功能。分散風險就是如果僅僅靠幾個人投,靠銀行貸款,如果這個項目失敗了呢?資本市場通過千千萬萬全球的投資者共同來分散這個風險,而且形成強的激勵。

技術怎麼產業化或者產業經營和資本經營怎麼循環,形成良性的互動。這個圖是可以做一個參考。紅色的是產業的發展。任何一個產業、任何一個產品都有它的周期。經過研發、投入技術怎麼產業化或者產業經營和資本經營怎麼循環,形成良性的互動。這個圖是可以做一個參考。紅色的是產業的發展。任何一個產業、任何一個產品都有它的周期。經過研發、投入,進行快速增長,增長曲線會越來越平緩,最后走向衰落。能夠持續增長的公司,一定不是只是靠一個產品一直吃到老的公司,剛才前面幾位用的詞,推出了一系列各種各樣的產品,不斷地在探索。一個持續成功的企業,就是要不斷地在新產品上面研發,然后在舊的產品還沒有走平之前,衰退之前,推出新的產品,而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從資本市場、市值的提升,來提取知識。

最近香港市場正在迎來一輪新經濟上市的浪潮,目前預計9、10、11月份是上市的高峰期,大家接下來會看到一大批眼花繚亂的來自各個不同行業的新經濟公司,目前已經看到不少了。小米、眾安保險、閱文、平安好醫生。最近做了一個小的統計研究,發現這一輪海外的新經濟上市的浪潮,會改變中國現在不同城市在中國新經濟版圖中的相對地位。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新經濟發展比較活躍,轉型進展比較快的城市,往往有一兩家龍頭的企業,它上市之后圍繞著上下游的研發,有第一桶金以后員工出去進一步的研發,形成了一個集群、一個生態,就像阿裡之於杭州,騰訊之於深圳,科大訊飛之於合肥,但是我們發現,這一輪新經濟上市的城市布局和前面幾輪不一樣,原來比較領先的城市現在甚至有點落后了。特別是生物科技、文化教育,往往需要一些長期的文化積澱,好的醫院、醫生、醫學院,好的大學、教育、報紙、媒體。

比如這一輪新應該上市,從籌資額和上市公司來看,2018年以來,北京遙遙領先,上海緊隨其后,接下來蘇州、合肥、成都、廣州、深圳、杭州都很活躍,但是,深圳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下一步如何演變我們拭目以待。這一輪新經濟上市浪潮是如何改變中國不同城市在新經濟中的相對的版圖。對一個城市是這樣,對一個公司其實也是這樣,怎麼用好不同的交易所的新的規則對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那麼我們怎麼用好這一輪香港市場的新經濟上市制度改革?主要是三大塊,第一塊,生物科技,大幅降低門檻。主要的標准,不低於15億港幣的市值,有一個通過一期臨床,不反對進入二期臨床,至少有一家復雜投資者的投資。大家可以參考詳細的規則。第二,差別投票權,差別投票權是針對新經濟的特點,我們在傳統經濟裡面,在股東大會、董事會上,誰出的錢多誰就具有話語權,在新經濟裡面,有經驗的管理團隊,高水平的研發專家,對公司的價值也是有貢獻的。差別投票權就是要給這一部分團隊一些獨特的權利。第三個,中國這些公司早期因為種種原因在海外上市,那也很正常,因為他要拓展國際市場,很國際化,但是回過頭來要拓展亞洲市場的時候,香港市場專門設了一個非常簡便的第二上市的規則,主要是在美國和英國高級市場上市的企業,回來可以非常簡便的程序實現第二上市,所以,這個也是覺得我們的新經濟公司值得高度關注並且把它充分利用好的一個新的規則。

最后我想總結的是,金融界怎麼識別這些新經濟的獨特融資特點,把這麼好的創新設想,變成產品,形成產業,變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這可能需要新經濟公司和我們的金融業的共同努力。這僅僅是我本人的一點個人看法,謝謝各位。

(責編:仝宗莉、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