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熱議“人工智能計算”:誰將成為“第一生產力”?

2018年09月17日08:1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熱議“人工智能計算”:誰將成為“第一生產力”?

  原標題:院士專家熱議“人工智能計算”——

  人工智能時代,誰將成為“第一生產力”

  資料圖:2018亞洲消費電子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湯彥俊 攝

  “人類社會已經快速步入到智慧時代,什麼才是這個時代的核心驅動力、生產力——是計算!”在近日由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辦的2018人工智能計算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恩東給出這一觀點。

  王恩東說,一個國家的GDP與其計算力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全球GDP排名前5的國家,與全球服務器出貨量前5名幾乎保持一致。而今天市值排名前10的巨頭,比如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阿裡巴巴、騰訊,等等,毫無例外地都是全球服務器採購量最靠前幾名的公司——這說明他們在計算力上投入不菲。從某種意義上說,計算力就是生產力。

  “計算”“算法”“數據”,被稱作拉動人工智能的“三駕馬車”,在機器學習“算法”不斷突破、龐大“數據”爆炸式增長的今天,“計算”能否成為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動力引擎,備受期待。

  事實上,回顧人工智能的發展史,不難發現計算力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圖靈先發明計算機,后發明人工智能,可以說沒有計算就沒有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則讓計算力有了前進的動力,有了發展的方向。”王恩東說。

  人工智能自1956年提出以來,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60~70年代,人工智能力圖通過計算機來實現機器化的邏輯推理証明,但最終難以實現。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70~90年代,計算機能力比之前幾十年已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時試圖通過建立基於計算機的專家系統來解決問題,但是由於數據較少並且太局限於經驗知識和規則,難以構筑有效的系統。第三個階段是最近這幾年,基於深度神經網絡技術的發展,才逐漸步入快速發展期。

  “為何在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之間,人工智能有長達30年的發展停滯?”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叢京生在大會上拋出這一問題。

  在他看來,近些年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夠再次爆發,一方面是互聯網、信息化、數字化帶來了大數據,據統計,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過去兩年內產生的,到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今天的44倍。

  這麼多的數據是如何產生、存儲、互聯、處理的?背后依靠的都是計算。這就是叢京生所說的“另一方面”:計算能力的提高。上世紀80年代,人們用到的計算機,每秒鐘能夠執行200萬到300萬指令,如今每秒鐘就可以有1000億到2000億次指令運算。

  從這個角度說,是計算點亮了人工智能。叢京生說,“因為有了這些計算能力,才讓今天的人工智能無處不在。”

  當然,人工智能反過來也對計算提出更多需求和挑戰。比如,人工智能對於計算力的需求已遠超摩爾定律的性能增長速度。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更強的計算力。

  此次大會對外發布了《2018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報告》,其中提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能在新興經濟和數字經濟中的應用場景將越來越多——

  從目前開始到2020年,包括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生物識別技術和車輛識別、智慧交管、智能路燈等智慧城市技術將是人工智能最典型的應用場景﹔而2020∼2025年,智能制造和智能家居的相關技術將走向成熟,成為最典型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2025年及之后,智能醫療、自動駕駛、智能助理等相關技術與政策將成形,促使上述行業的人工智能應用實現爆發式增長。

  報告同時提到,目前阻礙人工智能計算發展的主要挑戰在於四個方面:一是計算力的發展還未達到需求﹔二是可用數據量有限﹔三是從實驗室到實際運用過程中,還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四是從應用場景到提供完善的行業解決方案還需時日。

  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高中琪說,盡管我國人工智能應用發展速度很快,但與發達國家特別是與美國相比,我們在硬件算法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領域,還存在著明顯差距。

  在他看來,雖然應用終端的發展已經遠遠走在硬件構架的前面,但現在計算平台已經難以滿足人工智能日益龐大的運算需求。如何加強底層的構架建設、提升計算力,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問題。(記者 邱晨輝)

(責編:楊曦、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