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3年間平台數量銳減 走下風口的網貸行業去往何處?

2018年09月21日08:32 | 來源:工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3年間平台數量銳減 走下風口的網貸行業去往何處?

  3年間平台數量銳減,細則落地行業重建任重道遠

  【●“風口過后,要做的還有很多”系列報道③】走下風口的網貸行業將去往何處 ?

  今年6月,在北京一家P2P網貸平台工作了3年的劉剛(化名)最終選擇了離開。“當時來公司的時候,可以說是高薪,而且還有期權。可現在感覺行業的風口早已過去,公司待遇不漲不說,還有一定風險。”9月17日,劉剛對記者說。

  與劉剛有同樣想法的網貸從業者不在少數,離開與退出的故事每天都在行業中上演。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31日,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數量為1595家。相較於2015年高峰時的2595家,減少了1000家。隨著監管趨嚴,行業逐步規范,網貸平台的數量預計還會進一步減少。

  3年間平台數量銳減

  P2P網貸是基於互聯網平台,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的低成本借貸模式。2007年,作為舶來品,P2P網貸開始進入中國。2012年至2015年,行業站上風口,平台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然而,到了今年8月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數量隻有1595家,比2015年高峰時銳減1000家。

  “2015年那時行業真是火爆,在主流的招聘網站上,那些最吸引人的高薪崗位基本上都與互聯網金融有關。”劉剛回憶說,“每天都有很多新平台上線,微信上不停有同行加我好友,然后把我拉進各種各樣的網貸微信群。不用干別的,光在各個群裡搶紅包,一天都能搶兩三百元。”

  “當時監管政策尚未出台,網貸行業可以說是野蠻生長。”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行業巨大的吸引力中,泥沙俱下,少數抱著撈一把就走心理的“偽P2P”也混跡網貸圈,打著網貸旗號從事各類非法金融活動。

  隨后幾年,隨著監管的推進以及相關政策的落地,整個P2P行業面臨重整和洗牌。2017年,網貸監管“1+3”(一個辦法三個指引)制度體系全面完成和行業整頓持續開展。

  “網貸行業在銀行存管、備案、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合規政策悉數落地,明確了網貸行業規則,有利於加快行業合規進程,實現網貸機構優勝劣汰,真正做到監管有法可依、行業有章可循。”網貸之家研究人員說。與此同時,合規也成為考驗P2P網貸平台的底線與生死線。

  重拾行業信心任務艱巨

  從2016年開始,網貸平台退出乃至跑路的情況日趨頻發,並出現了較大波動。

  網貸之家研究人員向記者表示,這與一些平台自身發展不成熟有關。由於沒有腳踏實地做業務,而是把全部希望壓在了備案上,花費了大量精力和資金,導致部分平台在備案工作延期后,缺乏業務支撐難以為繼。隨著監管政策門檻的提高,合規工作難度增加,運營成本上升,不得不選擇退出。

  針對部分網貸機構出現的風險,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監測分析認為,目前出現問題的平台多數是前期野蠻生長、偏離信息中介定位的違法違規平台,有的本身就是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的非法集資。“這些平台出現問題,屬於監管趨嚴環境下行業去偽存真、優勝劣汰的結果。”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說。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監管日趨嚴厲的背景下,一些平台弄虛作假,擅自宣稱有銀行存管保証資金安全,但實際上是“假存管”。

  從今年7月中旬開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行業組織連續發聲,力促行業規范發展。8月17日,P2P網貸108條備案細則落地,但行業重建、重拾信心仍任重道遠。

  開鑫貸總經理鮑建富對記者表示,隻有那些依附在身體上的“暗瘡”“毒瘤”被徹底去除,行業才會越來越健康,投資環境才會越來越安全。

  服務實體經濟是根本

  未來,P2P網貸該往何處去?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市場的巨大能量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網貸平台隻有發揮強大的技術優勢做好風控,堅持信息中介的本分,才能真正在服務實體經濟、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方面發揮作用。

  記者了解到,從2016年開始,部分網貸平台已開始金融科技的探索,並且加大研發力度,已有不少網貸平台宣布轉型為金融科技公司。

  樂信CEO肖文杰對記者表示,未來金融科技將向以人工智能、合作、服務實體經濟為重要內涵的“智慧金融”深入發展。實踐証明,人工智能在金融獲客、風控、資產匹配等環節,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推動力。

  “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同時兩者應該充分合作。銀行的資金和品牌等優勢是金融科技公司不可比擬的,但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創新、靈活管理和快速迭代能力,是銀行等金融機構比較欠缺的,跨界合作、共贏發展將成為主流。” 肖文杰說。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P2P網貸尤其應該關注實體經濟,應通過技術手段補齊金融服務短板,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觸達消費者,並設計更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通過消費驅動,促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有能力不斷創新,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進而不斷提升產業升級的內在動力,促進實體經濟不斷發展。

(責編:趙爽、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