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變廢為寶 蔬菜長得更好

核心閱讀
山東壽光素有“中國蔬菜之鄉”的美譽,但近年來,壽光一些村子裡堆積成山的蔬菜秸稈卻成了讓人頭疼的大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蔬菜秸稈還田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秸稈有機肥激發土壤活力,疲勞土地得到新生﹔探索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蔬菜品質更好……做起秸稈的文章,如今,壽光的種菜方式來了個大變身。
一拐彎,車子就開進了村裡。瞅了眼表,從市區到老家的路總共開了20來分鐘,擱往年路上一堵,少說也得大半個鐘頭。
我的老家就在被稱作“中國蔬菜之鄉”的山東壽光。大年初二,按老家農村的習俗,嫁出去的閨女要帶上“貴女婿”和孩子一起回娘家。對我來說,每年都盼著這一天,能回老家看看一年沒見的姨舅妗子,嘗一嘗老家大棚裡的新鮮菜。可往年要回老家都有一大愁:這些年家鄉的設施農業發展勢頭好,記憶裡這時節路邊拔園的蔬菜秸稈堆成了山,回鄉的路就剩下一小溜,往前看車排得像長龍,一眼望不到頭。
今年回老家大路平整寬闊、小道干淨整潔,往年路邊的秸稈“山”去了哪兒?腦子裡帶著這個疑問,我邁進了大姨家的院子。
以前垃圾堆成山,現在還田變成寶
一進大姨家門,我就把“山”的疑問講給表哥聽。
要說種大棚,表哥在村裡是響當當的一把好手。
“一看你就是回來得少。”表哥笑道,“現在都興有機肥,棚裡的秸稈早就上了田,變廢為寶了。”
這些年,蔬菜秸稈的處理問題一直讓人很頭疼。每年換茬拔園,壽光得有100多萬噸蔬菜秸稈。這些秸稈沒地兒擱就被村民運到鄉村道路兩旁,不但阻礙交通,增加安全隱患,而且破壞環境,阻塞溝渠。
針對蔬菜廢棄物難以處理的現狀,壽光通過推廣蔬菜秸稈綜合利用、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等方式,初步形成了蔬菜秸稈直接還田、秸稈有機肥、秸稈沼氣等幾種綜合利用大棚蔬菜秸稈的技術模式,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一畝地的大棚一個來鐘頭就能把裡面的秸稈粉碎還田,比之前拔園清運省工省力多了。”說起秸稈還田的好處,表哥感觸很深, “秸稈還田不僅省時省力、投入低,關鍵收效還比之前高。”
“具體怎麼講?”
“原先種一畝茄子需要施用稻殼糞三四十立方米,現在把茄子秸稈還田,可以減少1/3稻殼糞的用量。”表哥給我算了一筆賬:“秸稈還田后每畝地至少可減少稻殼糞投入1500元,秸稈還田后植株長勢好,抗病性強。成本少了,茄子產量和品質卻大大提高,一茬下來,每畝能多收入5000多元。”嘮起自家田裡頭的事兒,表哥那可真是行家裡手。
“這倒是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以前垃圾堆成山,現在上地變成寶,這真成了綠色、有機、生態、循環農業。
把被化肥喂瘦的土地重新喂飽
村裡的農技師劉愛葵經營著一家 “老字號”農資店,店面開在當街的“黃金鋪位”,與表哥家比鄰而居。鄉裡鄉親都信任她,平日裡種菜有啥疑難雜症都去她店裡問道問道。見我們過來拜訪,她忙不迭地介紹起壽光近年來的變化,“現在種大棚光靠用農藥化肥的已經很少了,菌劑和有機肥越來越被認可。”
俗話說“庄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可前些年庄稼這枝花,幾乎全被化肥當了家。由於土地重復使用、過度開發,化肥越“喂”越多,可還是治標不治本,土地越種越“瘦”。
“因為長期過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結得不像話,不僅蔬菜病虫害多,菜的口味也在變差。”原壽光蔬菜技術指導站站長劉立功說。“歸根究底,病因在於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缺乏、土壤菌群失調。”
常言道:母大兒肥。土壤是母親,隻有在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中微生物才能生存,土壤才有活力,才能解決農業單純依靠施用化肥帶來的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問題。
改良土壤,就是要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而蔬菜秸稈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鎂、鈣及硫等元素,這些正是蔬菜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秸稈還田不僅可以使土質疏鬆,透氣性提高,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從2011年開始,壽光大力推廣利用秸稈還田、生物菌肥等改良大棚土壤基礎,激發土壤活力,讓疲勞土地新生。“土壤活了,植物才會好。隻有把被化肥喂瘦的土地再重新喂飽,才能讓蔬菜真真正正吃上‘活’食。”怕我這個外行聽不懂,劉立功打起了比喻,“蔬菜和人一樣,隻有吃得好、身體棒,抵抗力才會強。所以必須從根本上改良土壤,消除化肥農肥殘留物對土壤的污染,才能收獲真正的綠色食品。”
有機綠色是發展的未來
“棚裡的土壤疏鬆了,地裡的蚯蚓多了。專家說這是土壤肥力提升的標志。”大年初三,借去同學家串門,順便到上口鎮王留營村菜農孫明山家的新大棚瞧一瞧。
“東西長260米,寬近20米,高度六七米,土地、陽光的利用效率比老棚更高。你看棚裡的設施,水肥一體化,自動卷帘、放風、噴淋、補光、殺虫,都能通過手機操作。”說起自家的新大棚,孫明山滔滔不絕。
去年,孫明山在劉立功的指導下,嘗試用菌劑和有機肥部分替代農藥化肥在自家新大棚做“試驗”。結果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比老棚成本少了,產量高了,蔬菜品質卻更好了。好質賣好價,去年俺一個新大棚毛收入近50萬。”
相距十幾裡路,筆者來到位於稻田鎮的楊營有機蔬菜示范園,一個長96米、寬12米的示范棚裡,技術員李成祥說,棚內種有3200株西紅柿,用生物菌肥后,土壤改善明顯,年產量從9000公斤提高到了1.1萬公斤,長出來的西紅柿果形好,口感也正宗。
“這個品種坐果好、品相好,而且耐運輸、儲存時間長,產量也高,現在這個西紅柿畝產量一般在2萬斤左右,全部出口俄羅斯!”稻田鎮崔嶺西村村民崔安元大棚裡種的也是這個品種的西紅柿。
他家加入了菜農之家聯合社,按照聯合社統一標准,棚裡使用了水肥一體化、高碳有機肥和生物源農藥等新技術,蔬菜品質更好,銷售渠道也更暢通。
“有機綠色就是我們的未來,把從土壤中長出來的有機質還給土壤,讓整個生態系統良性運轉下去。隻有這樣,種菜才能極少甚至不用化學肥料,讓大家吃上真正安全、放心的蔬菜。”說到這裡,劉立功自信滿滿。
(劉 輝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8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