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拿著手機搞種植開著小車辦民宿

趙秋麗 閆盛霆
2019年02月18日08:1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拿著手機搞種植開著小車辦民宿

  嚴冬時節的山東淄川大地,寬闊整潔的通村道路,鱗次櫛比的農家房屋,獨具特色的冰瀑景觀,大棚裡綠意盎然的蔬菜瓜果,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的歡聲笑語……處處煥發著美麗鄉村勃勃生機。黨的十九大以來,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眼“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實施美麗鄉村三級聯創、鄉村振興五大行動,在美麗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文明等方面真抓實干,助推鄉風文明浸潤鄉土,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鄉村美 生態宜居新家園

  位於淄川區東南部的土峪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石頭村”,全村600多幢民居全部用石頭壘砌,道路也都是石板路。遠遠望去,起伏的石階、青色的石磚、經過修繕的石房柴門,星星點點,別具一番風韻。與眾不同的石頭房、干淨整潔的道路、圖文並茂的土峪村史館、美如畫的文明一條街、記載鄉愁的高端民宿……這裡成了淄川美麗鄉村建設的范本。

  土峪村的變化,只是淄川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淄川區在全區城市建成區以外的356個行政村開展“十花培育、百村示范、全域創建”美麗鄉村建設五年行動,逐村制定改造提升的規劃方案,計劃投資7億元,分層次培育10個金花村、100個示范村、246個宜居村,現已完成投資1.5億元,培育金花村3個、示范村23個、宜居村40個。此外,淄川區把握好點、線、面的關系,著力推進“三環六廊九片”建設,“三環”即環太河水庫、環黌山、環三台山美麗鄉村核心區,涉及村庄50余個﹔“六廊”即膠王路、湖南路、張博路淄川段、泉王路、洪峨路、102省道淄川段等六條美麗鄉村生態長廊,涉及村庄50余個﹔“九片”即九鎮每鎮打造1條精品線,涉及村庄60余個。目前,環黌山美麗鄉村已初步形成框架,雙楊鎮、龍泉鎮等5條美麗鄉村精品線已逐步形成風景。

  農業強 制度改革新樣本

  春節前夕,在淄川區頤澤步鶴苑生態園內,前來購買花卉、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我們流轉了公孫村100畝土地,成立了這個生態園,計劃投資5000萬元,建設集花卉蔬菜培育、種植、銷售以及觀光休閑旅游、農耕體驗種植於一體的高端生態都市農業園區。”淄博中祥泰富房地產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原來,公孫村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流轉出租土地,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為村集體實現土地收益20萬元。

  推動鄉村振興,關鍵是通過改革創新,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促進“人、地、錢”等更多要素回歸鄉村。

  作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100個試點區縣之一,淄川區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截至目前,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資產量化等工作全面完成,清查資產42.7億元、土地133.5萬畝、量化資產17.1億元,為促進農村各類資產資源自由流轉、科學配置奠定了基礎。為搭建要素交流平台,淄川區建立了農村土地流轉交易服務中心、農村集體產權管理信息化平台,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也正在順利推進,這將有助於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村的流動。在資金整合方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平台,現已整合農村安全飲水、一事一議連片治理等25個項目、資金規模3.6億元,初步形成“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建設格局。通過以獎代補、政策扶持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工商、金融、民資等社會資本助力鄉村振興。去年,全區列支財政資金5000萬元,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金花村、示范村、宜居村創建要求的,分別一次性獎補500萬元、200萬元、30萬元。目前,已吸引14家工商企業投資4.3億元,建設了牛記庵、朱水灣等一批示范村。

  農民富 幸福生活新畫卷

  “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每當夜幕降臨,雙楊鎮趙瓦村的廣場上就鑼鼓聲震天響,鄉親們用鼓聲來表達自己的幸福生活。這是該鎮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

  鄉村振興要突出產業、人才、文化等基本要素。淄川區實施五大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全區富硒園區達到3萬多畝,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達到1121家,“三品一標”產品100個,每年農副產品銷售收入超億元﹔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主,培訓2500多人,認定新型職業農民238人,發揮好農業專家顧問團等作用,每年指導農戶1000戶(次)、指導面積1萬畝以上﹔全區12個鎮街道、村居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確定特邀宣講員11名、宣講員41名,編印《淄川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手冊》兩萬本﹔“淄川文化雲”平台開設文化藝術公益培訓1萬余課時、培訓群眾32萬人次,推送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近1600場次﹔城鄉環衛一體化全面實現,村級公路網化工程完成投資2.2億元,新建鄉村道路200多公裡,完成荒山綠化、生態修復7000畝,旱廁改造完成3.7萬余戶,鄉村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過硬支部”創建五星級村居81個、四星級120個、三星級248個﹔107個省定貧困村集體經營收入全部達到了3萬元以上﹔區級舉辦鄉村振興戰略培訓班6次,培訓農村干部3000余人次。

  在淄川,傳統的農業種養方式漸成歷史,當注入文創、休閑、養生等元素后,農業變得時尚、精致﹔在淄川,村落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而成為市民心儀的“后花園”﹔在淄川,農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拿著手機搞種植、開著小車辦民宿﹔在淄川,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繁榮……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本報通訊員 閆盛霆)

(責編:蔣琪、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