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健康產業發展大有可為

 ■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  玲
2019年03月25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3月17日,江西省鄱陽縣石門街鎮,衛生院的醫務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在居民驛站義務幫群眾檢查身體。
  卓忠偉攝(人民視覺)

  據美國友好生活網站報道,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因擔心健康和關注環保,正積極主動減少肉類消耗量。研究報告指出,如今39%的中國消費者正減少肉食攝入量,更青睞蔬菜、豆腐和純素的肉食替代品。這是由於富含肉類和乳制品的飲食和其他高熱量食品,如今通常被認為會增加患糖尿病和癌症風險,而素食則被稱贊為有助於降低患心臟病、糖尿病和腎病等疾病的風險。

  澳大利亞SBS電視台暢想:未來,可以飲用的健康沙拉、大豆和大豆替代品、清潔且不含激素的培養肉和蠶蛹小吃都可能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

  據德國新聞電視台報道,“遠東崛起的大國”中國不僅在經濟上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展開競爭,個人和國家對健康的投入也讓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大幅提高。去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中國嬰兒出生時的健康預期壽命首次超越美國,中國為68.7歲,美國則是68.5歲。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預計2027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將超過美國。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近年來,中國人對健康問題的關注與日俱增。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僅僅追求溫飽,同時尋求更長遠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讓現代人的健康 “折舊率”居高不下。

  改革開發40年來,伴隨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明顯改變,肉、糖和油的攝入量逐步增加。當意識到這些食物的大量攝入與糖尿病、高血壓發病率提高密切相關時,人們逐漸開始調整生活方式,更加注重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對健康管理的投入也越來越多。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生活的需求,多年來,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福祉的社會保障措施。

  醫保與健康密切相關。2003年,開始建立“新農合”時,人均財政補助是20元。而到今年,全國城鄉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人均財政補助達到了520元。按目前城鄉居民醫保和新農合覆蓋10.2億的人數計算,今年財政補助醫保基金預計最少達到5300億元。此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長期用藥也將納入醫保,基層家庭醫生服務也在逐步展開。應該說,政府的財政投入在不斷加大,健康的促進和傳播也在擴大,老百姓在健康問題上獲得的政策紅利越來越多。

  不止醫保。2009年,中國拉開了新醫療改革的大幕。10年間,中國的醫療改革蹄疾步穩、成效顯著。但醫改是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除了醫保,還涉及到醫療、醫藥等問題。目前,中國公立醫院的投入機制、運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的改革仍然相對滯后,患者到醫院就醫,依然是以治病為中心,由醫生決定究竟做什麼檢查,吃什麼藥。然而,健康不僅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預防,是培養老百姓正確的生活習慣。醫改的最終目的,是要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是不僅希望老百姓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更重要的是少得病,少得大病,健康長壽。

  龐大的健康市場催生了中國健康產業的發展。近年來,中國健康產業勃興,涉及醫藥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和“互聯網+醫療健康”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發,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2016年,中國出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政策的紅利不斷釋放。

  互聯網的發展為中國健康產業發展插上翅膀。早在2015年3月,中國發布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明確提出,應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推動健康大數據的應用。去年4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出台,進一步推動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

  當前,中國健康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不少挑戰。從行業發展的規律來看,發達國家健康產業起步早、發展領域廣、商業模式全並且企業投入巨大,在許多領域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中國作為后來者,創新型的健康產業依然處在探索發展模式的階段,還需要時間的積累和研發投入。

  未來,中國在健全、完善和加強醫療健康產業的同時,還可以借助傳統的養生觀念,傳播公共健康資訊,鼓勵老百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發展。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健康產業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將形成新的健康模式,創新的空間同樣十分廣闊。

  (胡智軒採訪整理)

(責編:蔣琪、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