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幫襯,更多願景就能成真(開放談)

從“一帶一路”上的地標建筑、工業園區到中歐班列上運輸的一廂廂貨物乃至一個個微小的零件,正是企業的參與,為共建“一帶一路”創造了可視性的成果。近6年來,工商界已經成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貢獻者和主力軍,各國企業之間的務實合作,更是“一帶一路”美好願景變為現實的關鍵所在。
在不同時期,各國企業之間的經貿合作往往呈現不同的特征,而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企業之間的成功合作也有著鮮明的特點。
——共商共建。中國人歷來講究大家辦事好商量,深耕“一帶一路”市場,市場環境不同,利益相關方面多,這就更加要求企業之間、企業與其他部門之間要一起商量、綜合決策、共同建設,而不是反客為主、強加於人。近6年來,中國企業以合作項目為載體,持續深化與東道國政府、合作伙伴等利益相關方的協調溝通,構建多層級、各領域的協商溝通平台,既尊重對方合理訴求,也照顧彼此利益關切。例如,“走出去”建設過程中,中國企業往往需要和當地上下游企業合作,保障材料等資源供應,這個時候,既要了解當地企業的技術標准、施工能力,也要兼顧項目需求,尋找安全性、可靠性最好的解決方案,讓更多相關方受益。如果沒有充分的溝通和商量,往往是很難實現的。正是在共商共建的原則下,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結出碩果,並贏得良好口碑。
——優勢互補。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的合作往往基於比較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面對相關國家復雜多樣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協同合作更是至關重要。比如,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就是由中國石油、俄羅斯諾瓦泰克、法國道達爾和絲路基金共同投資建設的,俄羅斯、日本、烏克蘭等國專家協作進行了項目設計,施工隊伍來自俄羅斯、意大利、土耳其等多個國家。項目的成功實施,正是各方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結果。再如,第三方市場合作正受到多方推崇。究其原因,就是這種合作方式充分實現了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兩家企業攜手到第三國發展,既能互相幫襯少走冤枉路,也可以借機開拓海外市場,對企業而言,可謂事半功倍。
——互利共贏。行大道,謀共贏,圖長遠。企業要想深耕當地市場,實現長久發展,共贏理念必不可少。這不僅指企業之間,更是企業與當地居民和社區的互利共贏。例如,中國電建承建的波蘭弗羅茨瓦夫防洪工程,將當地防洪能力從五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中國三峽集團承建的蘇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樞紐項目,為當地及周邊700萬人解決灌溉用水問題,為300萬人提供飲用水保障,為上百萬人供應電力,蘇丹約1/3居民直接受益。國家電投在智利投資建設的蓬塔風電項目,每年減少11.4萬噸溫室氣體排放。正是因為這些項目促進了相關國家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帶動了當地就業、改善了生活環境、推動了經濟增長,才能在當地獲得普遍歡迎,企業的國際化之路也能越走越寬。
共建“一帶一路”蘊蓄著企業發展的新機遇,更搭建了企業合作的大平台。相信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新起點,未來各國工商界還將促進更多中外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更多美好願景也將變為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