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面對全球化面臨的挑戰和轉型趨勢,一些國家的知名專家學者在採訪中呼吁——

“在開放的環境中加強全球合作”

本報記者  孫廣勇  吳樂珺  鄭  彬
2019年05月22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隨著科學技術的全球化勢頭不斷加強,產業鏈的全球布局難以逆轉。全球化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有其客觀必然性。

■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對全球產業鏈帶來了深遠影響。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加深了發展失衡等矛盾。這凸顯了進一步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性。

■世界各國應該加快高質量的開放,為外貿和外資提供高水平的便利和服務,充分發揮新科技對全球化的推動作用,在開放的環境中加強全球合作,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世界貿易組織近日在最新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中,將今年全球貿易增長預期由此前的3.7%大幅下調至2.6%。全球貿易被認為是衡量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全球化進程當前面臨哪些挑戰,原因在哪裡,各方應該如何應對?本報記者就此對一些國家的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專訪。

“全球化正在經歷重要轉型”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認為,全球貿易增速出現明顯下滑趨勢,表明全球貿易對全球經濟的推動作用正在下降。數據顯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全球貿易量暴跌10.4%。在2010年至2011年短暫反彈后,2012年至2018年全球貿易平均增速僅為3.6%,約為危機前20年平均增速7.1%的一半。2018年全球貿易量增速放緩至3.0%,增幅較2017年回落1.6個百分點。

比利時布魯蓋爾經濟研究所達杜什教授指出,全球資本流動量也出現明顯下降,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跨境資本流動量下降了2/3。更令人擔憂的是,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持續抬頭。過去10年,全球二十大經濟體總共實施了超過9000項貿易限制及保護措施。同時,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遭遇挑戰,一些發達經濟體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的支持意願和力度都嚴重不足。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國際學院院長湯之敏認為,全球化是指人類在全球范圍內的緊密聯系及其發展趨勢,涵蓋科技、經濟、文化以及國際治理等多個方面。雖然全球貿易額增速與資本流動有所放緩,但是科學技術的全球化勢頭不斷加強,產業鏈的全球布局難以逆轉,文化的交流互鑒日益緊密。全球化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有其客觀必然性。

“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歐洲政策研究中心格羅斯教授強調:“歷史經驗証明,全球化以及多邊主義體系下的國際合作是減少貧困、維護和平穩定以及共同應對全球重大問題和挑戰的重要途徑。同時,隻有在多邊主義體系下,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保障。當前,全球化正在經歷重要轉型。西方主導的、以貨物貿易為主體的全球化動力減弱,而新一輪的全球化將更具包容性、多邊性及可持續性等特點。”

據麥肯錫全球管理咨詢公司報告顯示,2005—2014年,全球跨境寬帶流量增長了45倍,到今年預計還將增長9倍。埃森哲公司報告預計,到2020年跨境電子商務用戶將達到10億人左右,銷售總額約一萬億美元。格羅斯認為,以數字化為基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對互聯互通有著更高的需求,這將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的深化和轉型。

“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湯之敏認為,在全球化進程中,隨著產品、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的跨國流動,不少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實現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羅奇指出,發達國家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低成本商品和服務的同時,忽視了日益加劇的收入不平等問題和極具破壞性的民粹主義政治勢力的影響。

達杜什認為,當前全球化面臨的挑戰是由表層的暫時性因素與深層的結構性因素疊加所造成的。以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對全球產業鏈特別是制造業帶來了深遠影響。制造業企業從主要關注勞動力成本,逐漸轉變為對勞動力技能、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地區法律環境等因素的重視,從而造成部分國家和地區失業率上升以及貧富差距擴大。國際金融危機則進一步加深了這一矛盾。

現有國際經濟規則難以有效協調全球化在不同國家間的利益,以及各國內部的合理分配。湯之敏認為:“全球化面臨的挑戰凸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合作應對才是唯一出路”

針對全球化面臨的挑戰,專家們在採訪中都表示:“合作應對才是唯一出路”。格羅斯說:“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隻會造成全球經濟陷入新一輪衰退。”

達杜什建議,應考慮到一些西方國家民眾反對經濟全球化的原因,重塑民眾獲得感和社會凝聚力。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職業培訓體系以及改革勞動力市場等措施,使人力資本進一步得到優化,以適應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湯之敏認為,應該讓更多民眾借助日益便利的國際商務、物流和支付平台,參與到全球化的經濟活動中來,分享全球化的好處。

達杜什進一步指出,全球化的推進還要有與之匹配的更完善的全球治理體系。“相關各方應努力推動全球多邊機制的改革,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使其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羅奇則建議,可以從世貿組織改革和加強國際金融、氣候變化和衛生方面的全球政策架構等途徑來應對全球化風險。

專家們強調,要“在開放的環境中加強全球合作”,促進各類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湯之敏強調,世界各國應該加快高質量的開放,為外貿和外資提供高水平的便利和服務。“一帶一路”合作有助於提高互聯互通水平,為全球化更好造福各方提供了途徑。達杜什提出,要通過加強雙邊和多邊談判,降低大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在全球流動的壁壘,充分發揮新科技對全球化的推動作用。

(本報曼谷、華盛頓、布魯塞爾電)

 

(責編:蔣琪、付長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