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復興圖強新起點 中國經濟再出發

2019年06月13日08:13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走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的奮進道路上。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反映重大發展成就,推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本報特推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對宏觀經濟發展、產業變革以及企業、金融機構等案例進行採訪報道。今天推出第一篇。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走過了70年風雨歲月、歷經70年不斷奮斗的新中國愈發顯現出蓬勃生機,以卓然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如今,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制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跨過9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經濟增速6.6%,位居世界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約30%。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立足實際,堅持問題導向,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胸襟,堅持走合作共贏之路,在辦好自己事情的同時,努力為開放型的世界經濟作出新貢獻。

歷史性飛躍:

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

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經濟、產業百廢待興。經過29年的發展到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世界排名第11位,GDP隻有1495億美元,佔全球比重僅有1.75%。從這一年開始,我國經濟進入改革開放征途,經濟發展也就此駛上了快車道。

到改革開放的第20個年頭—1998年,我國GDP已經增長到了1.03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佔全球比重為3.3%。

在進入21世紀之后,尤其是在2001年“入世”之后,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發展大潮,迅速崛起。2001年,中國GDP總量是1.34萬億元,排名躋身全球第六,位於美日德英法五國之后。也正是在這一年,我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新階段(從2003年到2010年間,有6年增幅為兩位數),2007年增速更是創造了14.2%的記錄。到2008年,我國GDP達到了4.6萬億美元,佔全球比重升至7.2%,排名全球第三。

2010年,我國GDP百年來首次達到世界第二。同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登頂全球第一。當年,我國GDP佔全球比重為9.2%,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為19.8%。

2018年,我國GDP總量升至13.6萬億美元,是1978年的90倍,扣除匯率、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了約37倍,年均增長9.5%。1978年,我國GDP僅有美國的6.3%,日本的14.8%,到2018年相當於美國的66.3%,日本的273.6%。其中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更是相當於美日德三國之和。

今年一季度,我國GDP為213433億元,超過2005年全年GDP總量。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6.4%,增速與上季度持平。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趙同錄表示,在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展現更強韌性,GDP增速連續14個季度保持在6.4%—6.8%區間,延續了近年來平穩增長的態勢。

新常態:

從高速度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

2001年至201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這個時期的中國經濟就像一頭“飛奔的大象”。在經濟規模迅速壯大之后,產能過剩、環境資源壓力加大等問題顯得十分突出,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轉變。

2013年9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時,明確提出了“堅定推動結構改革,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的重要觀點。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進一步提出“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的觀點。這是“新常態”一詞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除了速度的變化之外,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主要特征。

2013年至2016年,我國GDP年均增長7.2%,雖然比過去減慢了,但仍高於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平均每年增量44413億元(按2015年不變價計算)。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這一時期,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5%,高於資本形成貢獻率8.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靠的是內需拉動。2016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個百分點。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差距繼續縮小,2016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縮小0.16﹔這一時期,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平均增長8.2%、8.7%、9.2%和5.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和最低省份之比從4.38:1縮小為4.28: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發展韌性更強

為解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緊扣中國經濟實際,結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提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思想,並做出部署。

自2015年11月份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繼出台,中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

在2016年之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領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市場體系建設加緊布局,宏觀調控、財稅、金融、投資、行政管理等領域體制改革漸次推進,更加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自貿區建設、區域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方略陸續實施並取得了積極成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些措施在2018年收到了成效:

“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新進展。2018年,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產能利用率分別比上年提高2.4和2.2個百分點﹔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上年末減少6510萬平方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0.5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下降0.2元。

三大攻堅戰初戰告捷,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成效初顯。2018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繼續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之內,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撥備覆蓋率保持較高水平﹔年末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末減少138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1.4個百分點﹔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出台,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深入推進。全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重點流域水質繼續改善。

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比資本形成總額高43.8個百分點,服務業“穩定器”功能更為突出。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7%,比第二產業高23.6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重提高0.2個百分點。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提高1.02個百分點。

尤為難得的是,上述成績是在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的背景下取得的,充分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高成長性。

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羅斯塔斯社、《俄羅斯報》聯合採訪採訪時,概括分析了支撐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四個重要條件,即資源潛力、內生動力、發展活力,調控能力。他強調指出,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有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有改革開放以來持續高速發展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巨大發展韌性、潛力、回旋余地,有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和充足的政策空間,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面對新的各種挑戰,中國將繼續努力辦好自己的事,堅持開放發展、包容發展、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董少鵬 閆立良)

(責編:栗翹楚、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