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美貿易戰前景應該是不戰而停”

2019年06月18日08:3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美貿易戰前景應該是不戰而停”

  根據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今年1至5月,中國自美國進口連續5個月下降,5月降至495.7億美元,同比下降29.6%。

  在日前商務部的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指出,中國自美進口連續5個月下降。這說明,貿易戰沒有贏家,對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可能帶來衰退性影響。

  今年五月以來,美國再度升級中美貿易摩擦,試圖以經濟優勢迫使中國接受不合理要求。關稅是其重要“武器”。而中國經濟優勢,又是否會被關稅壓制呢?

  在考慮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時,市場是中國獨特而難以取代的優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指出,中國經濟體量大、人口規模大、勞動力數量大,不論從供給端還是消費端看,都是一個大的市場,具有較強的自我循環能力。

  在日前國家統計局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指出,中國市場空間巨大,位居世界第二。2018年經濟總量突破了90萬億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15%,並保持了每年6%-7%的中高速增長。這些說明我國的市場空間是非常巨大的。同時,我國經濟增長更多的是依靠內需——2018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了108.6%,從一季度的情況來看,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5%,這些都說明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強大市場空間和廣闊的韌性。

  “市場優勢表現為,中國人口世界第一,經濟增長速度全球領先,市場需求巨大而旺盛,這是全世界企業普遍看中的商機,美國企業亦不例外。”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戚聿東指出。

  而巨大的增長潛力,也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屠新泉指出,相對於發達國家,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還有一些相對貧困的地區,即便是比較富裕的地區,也僅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增長潛力不容忽視。

  戚聿東指出,除了市場優勢,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的產業體系優勢也是中國經濟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戚聿東指出,中國有完整健全的產業體系,進口替代能力強,自力更生能力強﹔在技術潛力上,中國技術進步上迅速趕超,雖然在一些高端關鍵核心技術上仍受制於人,但憑借國家創新體系,自主研發能力大有后來居上的趨勢,這也是一些國家感到“威脅”的原因。

  屠新泉指出,中國除了制造業體系完善外,工業、農業、服務業的配套也很完善,形成了各個產業間的相互配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價值鏈和生產鏈,大幅降低了經濟運行成本。

  據付凌暉介紹,中國產業結構發展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是逐步按照一產、二產、三產的比例在上升。我國三產比重2012年首次超過二產,目前服務業比重已經超過50%,佔據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中國的制造業產出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工業在向中高端發展,未來的空間也是相當巨大的。

  屠新泉還指出,中國的人才優勢也推動了創新能力的增強。在多年高等教育的培養下,有研究能力的人員水平、層次都有大幅提升,中國的創新能力也在增強。針對中美貿易摩擦,美國提高中國產品關稅的做法,是反市場經濟的,帶來的成本增加和效率喪失是非常嚴重的。

  “我們堅持這個觀點,即中美經濟是通過全球化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這種相互依賴關系是市場經濟的作用。”屠新泉指出,美國政府通過政府干預的人為手段影響經濟,對中美兩國都有影響。

  更重要的是,專家們認為,增加關稅對企業選址等,並不起決定作用。“企業選擇在哪裡發展,關稅只是調節手段之一,非關稅的作用更為重要。當然,無論是關稅還是非關稅措施,都是萬不得已時的臨時性的必要舉措。”

  屠新泉指出,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的關稅整體都處於較低的水平。因此,從投資的角度看,關稅一直不是一個太重要的因素。“對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一個是佔領市場,一個是生產成本。”屠新泉解釋道,佔領市場要看市場的消費者夠不夠多、消費體量夠不夠大,能否將企業生產出的產品消化掉。而生產成本則包括勞動力成本、交易成本、制度成本、稅收成本等。

  “發展是硬道理,中國隻有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才是化解貿易摩擦的最終王道。”戚聿東說,美國挑起貿易摩擦,實施一定范圍的技術封鎖,美國出口企業受損終有無法承受之時,即使有其他政治因素考慮,屆時貿易戰也將會自動不戰而停。

  付凌暉指出,中國對外開放紅利充足。1-5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增長9%,引進外資數量同比增長6.8%。這些情況都說明,中國在發展和國際的交融互進當中是共贏的。

  “我們還希望美國政府能夠遵從、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全球化的規律,不是脫鉤,不是去切割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而是去使得發展中的經貿關系更加緊密,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兩國人民的福利。”屠新泉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晨赫 實習生 孫吉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庄紅韜、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