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工智能計算 自主規劃糾偏

教叉車學走路(經濟新方位·新職業看潛力③)

本報記者  劉新吾
2019年07月02日04: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寫得一手好代碼,還練就了安裝調試叉車的好手藝,劉東是個工作上的多面手。

  程序員、工程師、造叉車,研發人工智能叉車一年多,說他干什麼的都有。如今,他又有了一個新身份——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

  “近幾年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市場需求強烈。”碩士畢業7年,從開發軟件、光學檢測儀器,到設計機器人……多方探索后,劉東最終選擇了人工智能行業,“我想從事更有前景的工作。”

  同樣盯上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前景的還有夏宏。

  重慶南岸區科技園,夏宏原本在此經營一家化工企業,主營橡膠和塑料。可是這幾年,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利潤率逐漸降低。“留在化工行業前途有限,必須開拓新路。”

  路在何方?產業結構升級,人工智能方興未艾,當地大力支持智能產業發展。夏宏決定探路人工智能領域,研發智能叉車。

  就這樣,尋找產業的劉東和尋找人才的夏宏一拍即合。

  人工智能工程技術,聽上去很高深,日常工作是什麼?

  搞設計、做仿真模擬、操作設備,劉東每天的日程忙碌而緊湊,目標隻有一個——設計並完善叉車的人工智能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如同“類腦”。如果倉庫中有東西阻攔,智能叉車要能先判斷是人還是物體,再採取不同策略。即使脫離預計軌道,它也能自行判斷並恢復正常軌跡。

  搞人工智能,可不只是坐在電腦前敲敲代碼。

  “一個小孩,無論怎麼教他走路,都還不夠。他得自己實踐,在摔跤中學習。”劉東打了個比方。智能叉車也類似,設計好后,要採集大量行走狀態樣本數據,通過數據集驗証算法可靠性,並進行修改。

  這是工作中的一大難點。比如,叉取貨物是否會發生側翻?要不斷調試,還要制造實物模擬,與仿真軟件測試同步進行,才能完善算法。

  今年初,第一批智能叉車成功下線。普通叉車“叫它干啥就干啥,遇到新情況不會變通”。而在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加持”下的叉車,能夠“舉一反三”,自動規劃路徑、自行糾偏,實現智能駕駛。

  而且這款叉車能從兩側叉取,每取一次貨物就能節省半分鐘時間,一台叉車能頂四五個人﹔兩側叉取無需預留轉彎空間,倉儲效率更高。

  人工智能為叉車安上大腦,可觀收入和穩定前景也讓劉東和夏宏感受到了這行的巨大潛力。

  “劉東,不厚道啊,用個舊車對付我們!”幾名生意伙伴前來參觀,劉東隻能連連道歉。客戶催得急,新下線的貨剛剛全部發往山東。雖然他們的產品價格不低,利潤率超過五成,但暫時不用考慮銷售問題,很多企業都有興趣。

  聽說一些學校已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劉東很振奮,“肯定會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他也決定申請讀博,把實踐和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雖然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但要學的還太多。”

  “與一些靠燒錢的行業不大一樣,這行拼的是技術。”夏宏深有感觸,企業轉型,像劉東這樣的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功不可沒,隨著公司發展,將來還需要更多。

       

  鏈接

  產業結構升級呼喚高端專業技術人才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近幾年,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廣泛運用,與此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大幅增長,形成相對穩定的從業人群。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和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等4個專業技術類新職業應運而生。這些新職業屬於高新技術產業,以較高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為支撐,從業人員普遍具有較高學歷。

  (資料來源:人社部)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2日 02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