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生態文明美雲南

2019年08月01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傣鄉美景。
  資料圖片
  圖②:大理洱海。
  崔永江攝
  圖③:一隻成年滇金絲猴在樹上活動。
  李繼明攝
  圖④:西雙版納國家公園亞洲象。
  邱開培攝
  圖⑤:羅平風景。
  毛 虹攝
  圖⑥:麗江太安花海。
  資料圖片

  筑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本報記者 張 帆 楊文明

  “雲南有很好的生態環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們手裡受到破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要求雲南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地處長江、怒江、瀾滄江、珠江等主要河流上游或者源頭,雲嶺大地是我國的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作為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且受到威脅最大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雲南是我國特有物種分布最多的地區,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70年來,雲南各族人民呵護綠色,追求最美。

  客棧農家樂關停、污水管網上馬。借搶救性保護洱海的“勢”,洱源縣下定決心完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搶救性保護洱海,洱海水質穩步改善。2018年,洱海水質7個月Ⅱ類、5個月Ⅲ類。生態優先,高原九湖局部向好趨勢明顯:與2017年比較,滇池草海由Ⅴ類改善為Ⅳ類,滇池外海由劣Ⅴ類改善為Ⅳ類。

  好水質來之不易。雲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將履行河長責任當作政治責任,分別擔任撫仙湖、洱海河長,率先示范指導全省湖泊治理和河(湖)長制推進工作。

  責任壓實,雲南省正徹底轉變“環湖造城、環湖布局”的發展模式、“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不給錢就不治理”的被動狀態。2018年,杞麓湖畔的通海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因資金等原因逾期7年未完工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督察組前腳離開,通海縣就連夜研究如何整改。

  雖是盛夏,候鳥越冬地鶴慶西草海濕地卻一點也不沉寂:記者還未靠近濕地,就已聽取蛙鳴一片﹔白鷺見來人,頭也不抬,隻顧肆意捕食。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很難想象,20年前這片濕地還是魚塘,遠遠就能聞到一股腥臭味。拆壩還湖,水鳥漸漸歸來。從魚塘老板轉做巡護員的寸玉周告訴記者,人為干擾減少,西草海地區鳥類記錄從80余種猛增到2019年的197種,從人進鳥退實現了人鳥和諧。

  如今,雲南省90%以上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通過建立161個自然保護區、18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等保護地,雲南省已經建立了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為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體系。

  “不少以前命懸一線的植物,今后有望長成一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孫衛邦說。

  實際上,生物多樣性保護並不局限於保護區,而是貫穿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收集並保存的種質資源突破2萬種。為了保護綠孔雀,水電站項目停工﹔毗鄰亞洲象自然保護區的中老鐵路野象谷車站,不惜耗費巨資深挖隧道,隻為了減少對亞洲象的打擾。2019年,雲南頒布實施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讓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有了堅實法律依據。

  從公安、環保聯合執法到環保法庭和環境公益訴訟,從制定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到發布各州(市)綠色發展指數、組織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從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發布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物種紅色名錄、生態系統名錄、外來物種名錄,到將三成國土面積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雲南先行先試,探索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新路。

  未來雲南怎麼發展?紅線以外,雲南在呵護綠色、追求最美中探索發展新路。2019年4月,雲南省印發《關於努力將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指導意見》,圍繞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山水美進行部署,把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頂層設計變為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施工藍圖。純電動汽車下線、綠色能源產業有望突破1400億元,2018年全省綠色能源裝機比重達到83.8%,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超過43%,均保持全國領先。雲南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更是值得期待的未來。

  

  鮮花盛開客自來

  本報記者 張 帆 楊文明

  曾經臟亂無人識,如今花開游人醉。走進那洛村,映入眼帘隻有一個字——美!

  那洛村位於臨滄市雙江縣,是個青山掩映下的傣家村寨。因為貧困,過去“豬雞滿地跑、牛糞到處堆”。

  村美靠人勤。修排污溝和村道,鄉村振興理事會成員率先行動,做給村民看。政府給花苗,村民一道“拆牆建綠”,綠茵扎根在村庄,鮮花開在路兩旁。

  景美催人勤。“以前路臟,家更臟,不少村民垃圾隨便丟﹔如今外面比家裡干淨,誰扔垃圾誰丟人。”村民俸繼昌家仿佛就是民俗博物館:傣族制陶、竹編精致吸睛,俸繼昌一年光手工藝品就有8萬多元收入。

  人氣就是財氣,景美也是生產力。2018年那洛全村經濟總收入510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11000元。

  花香客自來,雲南越來越多的村庄做起了美麗的生意。麗江市玉龍縣拉市鎮均良村從昔日“爛泥地”,成了“網紅”花海,每天賞花的游客突破千人。

  雲南隻有一個景區,這個景區就叫雲南。隨著越來越多鮮花盛開在村庄,貼上美麗花朵的村庄,生產力正源源不斷地涌流出來。

 

  烏蒙造林綠荒山

  本報記者 楊文明

  “十年前這時候,咱得天天吃土!”漫步烏蒙山間,昆明市東川區林草局營林綠化科科長范天華講起了造綠經歷。

  數千年的銅礦開採以及上世紀50年代以后毀滅性的伐薪煉銅,讓東川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東川植樹,尤為不易。干熱河谷,樹太難活!為了保持水土,東川隻能選擇草本的劍麻作為綠化植被。

  2012年開始,東川區每年投入造林資金1000萬元,以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的森林覆蓋率為目標推進荒山造林。2010年前后,在試驗地裡發現成活率高、易自然繁殖、還能固氮提高土壤肥力的新銀合歡特別適合東川。

  2013年,東川開始大規模推廣種植新銀合歡:山太陡,就先修簡易路﹔地太旱,就從小江抽水灌溉。東川造林一畝要花1000多元,其中一半是水費。

  穿行小江兩岸,到處都是自然繁殖的新銀合歡。而2013年種下的幼苗,如今已經成了兩三米高的大樹,東川森林覆蓋率,也從1985年的12.3%上升到2018年的33.7%。

  一周跑兩趟、一個來回40多公裡。當年為了植樹造林,老造林人楊文才一直奔忙在造林路上。他說:“看到染綠的荒山,那走過的上千公裡山路,都值!”

  

  追求生態高顏值

  本報記者 徐元鋒 楊文明

  除了江河湖泊,地處滇南腹地的普洱都被綠色所覆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0%,森林蓄積居全國州市之首。

  自2014年獲批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以來,普洱市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道路。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零容忍”,對領導干部實行離任審計,對節能減排、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事件實行“一票否決”。

  呵護生態,造就綠色產業。普洱市通過人大立法禁止開發景邁山鐵礦,明確全市新礦一律不再增加。景美人聚,2018年普洱市共接待游客3487.3萬人次,是2013年3.1倍。

  政府引導,產業轉向。普洱市建成特色生物藥38萬畝,有機認証和進入轉換期的茶園和咖啡園達35萬畝,全市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比例達30.4%。

  “綠色品牌就是‘金字招牌’,生態‘顏值’也能轉化成經濟‘價值’。”普洱市委書記衛星說。

  版式設計:郭 祥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1日 12 版)

(責編:庄紅韜、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