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不是虛擬貨幣,不是網絡支付,不是電子錢包

“數字人民幣”初露真容(網上中國)

本報記者  盧澤華
2019年08月21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郭德鑫作(新華社發)

  移動支付高速普及,令人們對“無現金社會”產生豐富遐想。中國是全球移動支付應用最廣泛的國家,也是最接近“無現金社會”的國家之一。然而,僅僅依靠移動支付還無法滿足數字金融時代的變革要求,著眼於更深層次的“數字貨幣”概念應運而生。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有關負責人在公開場合表示正在進行數字貨幣系統開發,“數字人民幣時代”即將到來。央行為何要推出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與網絡支付及所謂“虛擬貨幣”又有哪些聯系和區別?

  

  數字貨幣有啥不同?

  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表示,央行下屬的數字貨幣研究所早於2018年就開始了數字貨幣系統的開發,央行數字貨幣已是“呼之欲出”,隨后引發了互聯網和金融界廣泛熱議。

  央行研究發行數字貨幣並非一時之舉。據悉,從2014年至今,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進行了5年。2017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成立。目前,該所已經申請了74項涉及數字貨幣技術的專利。

  近年來,伴隨互聯網科技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全球涌現出不少所謂的“虛擬貨幣”,如近年來爭議較大的比特幣、萊特貨幣等。那麼,此番央行提出的數字貨幣與這些商業“虛擬貨幣”有何不同?

  從貨幣屬性看,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本質上並非貨幣。“虛擬貨幣”不像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有國家信用支撐,其投機性受到監管趨緊和技術問題等因素影響,價格常常大起大落,並在很大程度上干擾本國乃至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的正常秩序。

  從貨幣流通原理看,為保証金融體系的有序運行和宏觀調控,隻有國家才能對貨幣行使發行的最高權力。因此,央行數字貨幣是基於國家信用、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有著本質區別。

  真能替代流通現金嗎?

  中國電子支付已十分發達,央行為何還要推出法定數字貨幣?“對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電子支付和央行數字貨幣之間的界限相對模糊,但央行未來投放的央行數字貨幣在一些功能實現上與電子支付有很大的區別。”穆長春表示,以往電子支付工具的資金轉移必須通過傳統銀行賬戶才能完成,而央行數字貨幣可脫離傳統銀行賬戶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賬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通俗地講,央行數字貨幣既可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也可以實現可控匿名。

  據了解,現有流通中的現金容易匿名偽造,銀行卡和互聯網支付等電子支付工具又不能完全滿足公眾對匿名支付的需求。因此,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主要針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性,既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征,也滿足人們對便攜性和匿名性的需求。

  央行研究局兼貨幣金銀局局長王信表示,央行數字貨幣在中國主要是對現金進行一定程度的替代,將有助於優化央行貨幣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貨幣地位和貨幣政策有效性。

  由此看來,央行推出數字貨幣,既不是當下流行的電子錢包或網上支付,也不是完全“推倒重來”取代現有的人民幣體系,而是對流通現金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

  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伏軍表示,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會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能提升對貨幣運行監控的效率、豐富貨幣政策手段。

  據悉,央行數字貨幣主要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央行原行長周小川曾指出,研究數字貨幣,本質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統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

  研發處於“賽馬”狀態

  近年來,商業虛擬貨幣飽受爭議,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未來數字貨幣發展趨勢還是基於國家信用、由各國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

  據了解,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家央行正式推出法定數字貨幣。包括英格蘭銀行、加拿大央行以及瑞典央行在內的多國央行正在進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計劃根據特別提款權機制推出一個全球數字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IMFCoin)。

  目前,中國在數字貨幣方面還處於加快研發階段。比如,央行8月2日召開2019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要求“加快推進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步伐”。而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明確表示“支持在深圳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

  據了解,未來央行將不會直接向公眾發行數字貨幣,而是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前期或先在部分場景試點,待較為成熟后再進一步推廣,出於穩妥考慮,會做好試點退出機制設計。

  穆長春透露,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的開發處於“賽馬”狀態,幾家指定運營機構採取不同的技術路線進行研發。“不一定是區塊鏈,任何技術都可以。無論區塊鏈還是集中賬戶體系、電子支付或所謂的移動貨幣,你採取任何一種技術路線,央行都可以適應。”

(責編:楊曦、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