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國家賬本”70年變遷看國富民強

記者 孫韶華 實習生 吳宇翔 北京報道
2019年09月05日08:27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國家賬本”70年變遷看國富民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從1950年的62億元增至2018年超過18萬億元,增長2900多倍﹔財政支出從68億元增至22萬億元,增長了3200多倍。翻開國家大賬本,從建國初期的“生產建設型財政”,到改革開放后的“民生財政”,70年“國家賬本”的變遷,折射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的成就。

  財政收入,是國家財力的象征,更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財政十分困難。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1978年增加到1132億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增長,1999年全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億元。進入新世紀后,財政收入實現連續跨越,2012年達到117254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達到183352億元。1951年至2018年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其中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13.6%。

  強大的財力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近年來,隨著公共財政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國家賬本”與老百姓生活關系越來越密切。“三農”、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都能看到財政資金的身影。

  以教育支出為例,1978年我國用於教育的財政支出僅為75.05億元。1998年后,隨著我國公共財政框架的逐步建立,教育成為財政的重點保障領域,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等一大批具有重要意義的教育財政制度紛紛出台。

  “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此后財政教育投入持續大幅增加,並於2012年如期完成4%的目標任務,實現了財政教育投入歷史性增長。

  站在4%的新起點上,各級財政繼續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重點投入,優先保障。自2012年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連續7年保持在4%以上。

  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這些歷史性轉變和巨大成就背后,也離不開財政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

  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為8383.6億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年至2017年年均增長14.1%。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政策實施效果凸顯。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的企業分別達到2.44萬家和2.42萬家,分別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減免金額分別達到570億元和1062億元,對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財政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也要告之於民。近年來,政府預算報告,越來越公開透明,績效評價也越來越凸顯。

  “從起步階段粗糙的國家概算,到日益完善的政府預算體系,預算制度的現代化進程在加快。‘國家賬本’的管理日益規范化。”(下轉第三版)

(責編:楊曦、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