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新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啟示

韓保江
2019年09月19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內容提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取得輝煌經濟發展成就的重要經驗和啟示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經濟發展提供根本保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不斷引領發展邁上新台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動力﹔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發展奇跡。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但那時,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過著貧困的生活。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70年經濟發展的歷程,積累了諸多重要經驗,為我們在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証。從新中國成立伊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到改革開放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再到新時代提出以新發展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黨總能順應時代潮流,為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從推動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各種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到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黨總能發揮其他政治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要帶領13億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歷史和現實一再証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應當“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証重點。”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公有制為主體為實現“全國一盤棋”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確保了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體現了民主與集中的統一,能夠促進各級黨政部門高效落實既定決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是新中國快速推進工業化並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重要保証。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抓住發展機遇、戰勝風險挑戰,仍然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

  “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新中國成立70年的經濟發展成就充分印証了這一重要論斷。1958年5月,黨的八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發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創新。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江澤民同志指出,“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胡錦濤同志指出,“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習近平同志指出,“這五大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發展進程都會受到影響。全黨同志一定要提高統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經濟發展高質量特征日益明顯。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關鍵一招”。習近平同志指出,“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理論和實踐都証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基礎性”轉變為“決定性”,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高儲蓄率引致高資本形成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資本。中國人歷來具有儲蓄的傳統,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儲蓄率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使投資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農村富余勞動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厚的人力資本,帶來了巨大的人口紅利。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綜合動力。我們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的作用,通過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交易成本不斷降低。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場主體的活力得到有效激發。

  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1956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指出,“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對外開放被確立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歷程充分証明,對外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積極引進和利用國際上的先進管理經驗、科學技術和資本,堅持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彌補國內資本和技術缺口,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有力推動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今后,應充分吸取發達國家工業化的經驗教訓,充分利用我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注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制造業與服務業協調發展。

  堅持依靠人民群眾

  堅持依靠人民群眾,我國經濟發展就擁有源源不竭的動力。“一五”時期,“每一秒鐘都為創造社會主義社會而勞動”——這樣充滿時代精神的口號,反映了五年計劃的宏偉目標轉化為千百萬職工的實際行動,鼓舞著中國工人階級忘我地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同樣離不開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偉大創造。鄧小平同志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鄉鎮企業容納了50%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那不是我們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習近平同志指出,“40年來,中國人民勇於探索、真抓實干,憑著一股開拓創新的拼勁,一股自力更生的韌勁,把中國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今天,是中國人民干出來的!”正是因為始終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偉大創造,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9日 13 版)

(責編:邢鄭、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