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麻辣財經:流動的中國,這道風景裡“藏”著啥?

2019年09月21日09:59 | 來源:全國黨媒
小字號

ae96e52ad3238aee80163900bd2bd5e9

眨眼,就要到國慶假期了,不少人心裡像長了草,渴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但是說走就走,真的沒那麼容易。麻辣姐也是打定主意國慶出游的,但去哪兒一直沒想好。上個周末,離國慶假期還有十幾天,麻辣姐覺得甭管去哪兒,都該提前訂票訂酒店了。結果上網一查,心裡立刻哇涼哇涼的。

查了一下北京到西安的高鐵票,“十一”前后全部車次售罄,想買票隻能“候補”。再查去武漢、南京、杭州的高鐵,全都是“候補”狀態,沒有票!就連很多航班,經濟艙的票也所剩無幾。

國慶假期不是春運,中秋節也剛剛過完,怎麼還有這麼多人要出行?老話說“父母在,不遠游”,現在是“父母在,帶著父母一起遠游。”

老話真的不好使了,中國人走南闖北的熱情之高,連我們自己都驚訝。有人為了生計走南闖北,有人為了快樂游遍海角天涯。

“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說。

流動的中國,這道亮麗的風景背后,“藏”著機遇,“藏”著夢想,更“藏”著美好的生活。

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

前些日子,麻辣姐去了趟珠海,所見所聞印象深刻。

在機場打車,遇到的司機是一位來自河南的大哥。這位大哥之前在深圳待了十幾年,這兩年剛剛到珠海發展。

接下來的兩三天中,麻辣姐又打了好幾次車,司機師傅有來自貴州的、安徽的、山西的……隻遇到了一位廣東的司機師傅,還是來自韶關的。

“當時還沒有高鐵,是坐了20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到廣州,再轉車到珠海的。記得車上全是人,熱得要命,人人都是汗水濕透衣背。” 回想起十幾年前來珠海,那位貴州的司機師傅頗有感慨。“現在高鐵、公路又快又方便。前一陣子,帶幾個朋友開車回了趟貴陽老家,感覺周邊縣城變化好大、好漂亮!”

守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過著窮日子,改革開放后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農民工進城討生活。此外,受到各種因素吸引,越來越多的科技、管理人才告別原來單位,從一個城市遷移到另一個城市,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難怪有人形容,這是一個”車輪上的中國“,每年40天的春運,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大遷徙”。

當年春運中的廣州火車站

對於這樣一個巨大變化,有人形象地總結說:以前是“我的老家就住在這個屯,我是這個屯裡土生土長的人。”現在是,“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

根據去年底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的變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國家放寬對農村人口進入中小城鎮就業生活的限制,促進了農村人口的鄉城轉移,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從1982年的657萬人增加至1990年的2135萬人,年均增長約7%。

第二個階段,是1990—2010年,流動人口規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長,10年間我國流動人口增長了10倍:1990年,我國流動人口是2135萬人,到了2010年,增長到2.2億人!2億多流動人口,比一些國家的全國人口都多。

第三個階段,是2010年以來至今,這段時期相對緩和,2010—2015年的流動人口增長速度明顯下降,年均增長約2%。

最美建設者

然而,過去幾十年,不少農民工雖在城市就業,卻難以享受到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便捷,甚至因為戶籍的藩籬導致家庭成員長期分隔。流動人口沒有在當地扎根,“漂”在城市成了他們最真實的寫照。

今年4月,一個大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大城市將全面放開落戶!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明確,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大城市,今年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300萬—5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60多個大城市開放懷抱,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大機遇,無論是創業、工作還是生活,人們都有了更多選擇。

人才招聘大會

長期在江蘇做家政服務的安徽人楊霞很有感慨。她的孩子在一直在老家上中學,聽說取消落戶限制,楊霞開始盤算在當地買個小房子,接孩子過來一起生活。

城市敞開大門,讓漂在城市裡的農民工有了更多憧憬。對城市本身來說,大門的敞開,意味著更多的消費,更好的勞動力資源配置。當然,也有更多對城市服務的挑戰,城市大門敞開后,能不能吸引大家進來和留下,還要看這個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是否貼心,以及工作生活環境是否舒心。

“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取消了部分城市的落戶限制,敞開了城市的大門。這一更大力度的改革舉措,將有助於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市場在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一體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都陽表示,要素市場的健康發展,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因此,全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礙,進一步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是一項重要舉措。

務工種地兩不誤,工業農業齊發展

流動的中國,帶來了活力。

“過去40年,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其中一個重要的動力就是勞動力的流動。正是人類和平時期最大的遷移,激發了勞動者的工作熱情,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經濟發展。”都陽說,尤其是農村向城市的大規模勞動力轉移,支撐了以往中國的快速工業化過程。

在二元經濟發展的初期,傳統經濟部門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邊際勞動生產率很低。通過勞動力流動,這些勞動力在生產率更高的部門就業,這種勞動力再配置的行為自然地提高了經濟效率,並推動經濟增長。

專家測算,通過更充分的勞動力流動,不僅可以擴大勞動力市場規模,直接推動經濟增長,而且可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更充分的勞動力流動,還可以降低資本產出比,有利於中國經濟擺脫以往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改革開放后的前20年中,中國經濟增長的1/4,歸功於勞動生產率提高﹔近20年,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10%左右。”都陽說。

摩托車返鄉大軍

流流的中國,帶來了“共贏”。

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既為城市建設和工業生產提供了生力軍,又沒有耽誤種地,還創出了糧食產量十幾連增的奇跡。

很多人好奇,務工種地兩不誤,農民工流動大軍是怎麼做到的?

“農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庄稼在地裡從種到長,並不需要農民24小時守著。”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解釋說,庄稼在地裡長著,農民可以抽出時間干別的。

就拿華北地區來說,小麥10月底種下,到第二年六月收獲,在地裡要長8個月。這期間,沒有人會一天到晚守在地裡。不需要下地勞動的時候,農民就可以到外面去打工增加收入。需要的時候他又會回來,不耽誤農活。

而且,農業生產方式在技術進步、社會化服務的推動之下,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勞動效率大大提高。“那麼多人進城務工,卻沒耽誤糧食生產,我國的糧食產量一直在增加,各種農產品供給也是增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人口大遷移,是生產力大解放,城市和農村、農民與市民都受益。”陳錫文說。

流動的中國,帶來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關鍵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一階段也是經濟結構迅速變化的時期,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也更加重要。”都陽認為,通過進一步促進流動,可以增加勞動力市場的厚度,給企業帶來更多的選擇,同時給勞動者帶來更多的機遇。

生產要素如何流動,更有利於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8月26日,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都市圈建設,對新型城鎮化發揮著更加關鍵的推動作用。整體來看,我國城市群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城市群內部經濟社會聯系還比較弱,跨行政區劃協調機制大多沒有建立起來。” 尹稚認為,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基礎形態,是以大城市為核心、與周邊具有緊密人口和經濟關聯的中小城市共同組成的一體化地域空間組織。建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可以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促進城市與特色小鎮建設、鄉村振興戰略聯動。

中央財經委會議還強調,要保障民生底線,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發展中營造平衡。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長期以來,盡管城市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但他們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卻沒享受到城裡人的待遇。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這塊短板必須要補上。

很快,財政部網站就發布消息,中央財政下達2019年獎勵資金300億元,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新型城鎮化。財政部要求,地方財政部門根據本地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特點,合理分配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管理,重點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地區傾斜,向有效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突出問題的地區傾斜,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需求。

“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意味著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尹稚說,推進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需要拓寬城市資源流向農村的通道。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在流入城市后,還要能反向流回鄉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