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國際論壇:營造全球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

車  斌
2019年11月01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10月29日,習近平主席向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19)致賀信,表明了中國對科技發展的高度重視,彰顯出中國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的信心和意願。這場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的“智慧盛宴”,吸引了包括4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60余位世界頂尖科學家欣然赴約,顯示出中國作為全球創新版圖重要一極的吸引力。

  中國科學創新之光異彩紛呈,對世界科技創新貢獻率大幅提高。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2019年中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連續4年保持上升態勢,是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國際知名調研機構CB Insights發布報告稱,在全球32家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中,中國佔10家。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和國際專利申請第二大來源國……這些數據有力証明,中國以龐大的市場、雄厚的科技人才基礎和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支撐自身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維特裡希由衷感嘆:“中國科研環境正越來越好,選擇的天平不斷向中國傾斜。”

  “技術浪潮所到之處,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正如《聯結:通向未來的文明史》這本書所描述的現實和未來,21世紀,科技進步在全球范圍內的開放與融合、交流與互鑒、合作與超越中加速實現,國際合作已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尊重發展規律、順應時代潮流,以開放姿態同世界各國共享創新發展成果。中國與15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創新合作關系,加入了200多個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組織﹔中國空間站邀請世界各國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項目﹔嫦娥四號獲得的月球背面探測數據向世界開放﹔中國參與全球多地同步發布人類首張黑洞照片﹔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等中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成為世界級科研合作平台……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創新合作,在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全球行動中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

  站在人類共同發展的高度,習近平主席指出,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破解各國關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問題的必由之路。中國研發的埃博拉疫苗給非洲人民帶去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成為非洲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科技平台﹔中國工程科技突破了“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項目的眾多技術難題,助推當地經濟發展……一張張亮麗的中國“創新名片”,勾勒出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以科技創新促進人類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為與擔當。最近,國際宇航大會將本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項頒給中國科學家,表彰其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的杰出貢獻。在一些國家掀起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潮的背景下,國際宇航大會的這一正義之舉,有力表明開放合作是包括科學界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開放才能進步,合作才能共贏。創新要素在各國之間開放、持續、高效流動,已經成為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正如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發出《上海倡議》所強調,開放、合作和科技共同體的觀念仍然是支撐科學發展的決定性基礎。世界各國理當攜起手來,共創全球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謀劃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01日 03 版)

(責編:庄紅韜、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