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世界經濟中的一抹亮色(2019,國際社會這樣說)

本報記者  張  紅
2019年12月09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幾年來,江蘇省太倉市推動傳統制造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不少企業紛紛引進現代化、自動化的裝備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圖為11月25日,太倉市一家汽車配件生產車間內,60余台機器人正在自動化生產流水線上裝配、焊接、檢測、組裝配件,整個過程隻需30多秒完成,比人工裝配節省2分多鐘。
  計海新攝(人民圖片)

  過去一年,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際機構對經濟增長的預測一降再降。當前,全球經濟增速預期降至10年來的新低。作為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約為1/3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國經濟的表現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穩步前進。過去一年,穩中有進的中國經濟成為一片低迷中最閃亮的存在。

  

  營造轉型升級的有利環境

  美國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曾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經濟面臨4個迫切的轉型要求:出口和投資拉動型增長向日益由國內消費驅動的增長轉型﹔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過度儲蓄向儲蓄吸收轉型,以便為中國迅速老齡化的中等收入群體急需的社會保障網提供資金以及輸入創新向本土創新轉型。

  2019年,為營造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利環境,中國出台一系列措施,贏得外媒廣泛贊譽。

  11月底,中國出台《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中國外貿轉型給出具體方向。路透社報道認為,這既是順應中國內部經濟發展階段轉變下中國外貿結構調整的要求,也是應對外部貿易保護主義、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有利工具。目前,中國低要素成本的傳統競爭優勢正不斷削弱,中國外貿的核心競爭力亟須提升,包括要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因此要多管齊下,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的狀況,形成貿易新業態。報道還指出,促成多邊機制的自由貿易協定,不僅為貿易摩擦起伏不定的外貿大環境帶來正能量,對中國而言,更是為“外貿多元化發展”拓展空間,以推動更大范圍的貿易投資合作。

  為滿足中國實現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中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路透社報道,中國政府發布了一份意見文件,提出力爭到2022年,知識產權領域侵權易發多發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到2025年,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達到並保持較高水平。德國之聲報道則指出,中國出台新規,將知識產權保護作為評估地方政府官員政績的標准之一,為嚴格執法制造了更大的動力。

  為推動內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中國狠下功夫。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了20條旨在穩定消費預期、提振消費信心的政策措施。西班牙《世界報》網站報道稱,中國希望通過貫徹實施《意見》提出的20條政策措施,推動流通創新發展,優化消費環境,促進商業繁榮,激發國內消費潛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創新進展“非同尋常”

  正如斯蒂芬·羅奇指出的,時至今日,中國經濟轉型取得的進展“非同尋常”。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者開始出現,服務業成為日益強大的增長引擎。中國龐大的經常賬戶盈余幾乎消失了,這一趨勢對於其國內經濟所需要的儲蓄吸收至關重要。從電子商務、金融科技到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本土創新的跡象隨處可見。

  年初,外媒就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報道,中國加速向以消費為導向的經濟轉型。城鎮化進程、購買力增加與隨之而來的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以及零售業的發展,這些因素形成了一種機制,讓經濟轉型變得不可阻擋。

  7月中旬,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出爐,外媒齊聲贊嘆。美國《福布斯》雜志指出,中國國內消費增長,工業生產平穩,家庭收入持續增加,零售業同樣較為強勁。中國正借助不斷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和尖端數字技術,快速實現創新轉型。德國之聲網站發表德國中國問題專家弗蘭克·澤林的評論文章稱,中國經濟發展已減少對投資、出口的依賴,更注重內需市場,這種轉變將使中國經濟面對外部不確定性時更具韌性。《印度時報》也指出,中國政府今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更好地為企業和個人減負,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法國《回聲報》同樣認為,經常賬戶收支的演變,反映出中國經濟的重心從出口加工業向國內消費和服務業轉變,中國經濟增長不再依賴出口拉動,而轉向內需驅動。

  11月,“雙11”成交金額再創新高,讓世界無限感慨。法新社指出,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深入,越來越通過內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走在世界前列的線上零售和移動支付,正在日益促使新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

  此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由2013年的第35位,提高到2019年的第14位,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是世界上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國在技術和創新領域的成果吸引各方紛紛探討背后原因。美國有線雜志報道,世界各國都急於支持人工智能創新,但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發布系統規劃,並有能力完成任務。中國政府已撥出大筆資金,用技術和創新為推動從工業經濟到服務型經濟的結構性轉變提供支撐。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報道稱,想要理解中國何以在人工智能領域表現如此突出,就需要考慮人工智能的輸入端。從計算能力和資本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來看,中國都擁有充裕資源。“德國之聲”援引華盛頓特區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保羅·沙爾的話稱,商業企業是推動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市場”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結構在改革中優化,活力在創新中綻放。中國經濟表現出強大韌性,穩中有進態勢給世界注入發展活力。

  年初,世界就對中國寄予厚望。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報道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指出,預計2019年,中國將再次成為全球經濟的領頭羊,為全球增長貢獻27.2%的份額,而印度和美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將分別是12.9%和12.3%。很明顯中國就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市場。

  世界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的重要性。7月,麥肯錫咨詢公司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在穩步提高。在貿易、科技和資本3個維度上,自2000年至2017年,世界對中國的依賴性從0.4%升至1.2%。報告指出,世界其他國家受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反映出中國作為一個市場、供應方和資金提供者的重要性越來越大。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早已是各方共識。11月,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提供了生動注腳。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指出的,這個國家級博覽會被視為從“中國制造賣全球”到“中國市場買全球”轉型的標志性活動。

  更重要的是,中國為世界帶來了紅利。

  7月,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文章指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將在貿易、投資等領域給亞太地區其他經濟體帶來重要積極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而且,該組織3月發布的《中國經濟轉型及對亞太地區影響》報告也認為,中國經濟正朝著更加創新、包容和可持續方向發展,給本地區發展帶來重要機遇。未來10年,亞太國家預計將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獲得3490億美元淨福利提升。

  “目前,消費正在驅動中國經濟增長。進一步講,中國的消費也在驅動著全球經濟增長。”標普全球評級首席經濟學家保羅·格林沃爾德日前表示。

  11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接受採訪時,對中國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表示贊賞,認為改革“不僅有利於當下的經濟增長,也有利於提升長期競爭力”。“中國經濟一直以來都是全球增長的重要動力,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3,因此中國經濟的穩定和健康對世界來說十分重要。”格奧爾基耶娃說。

(責編:楊曦、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