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期趨勢向好

——訪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

2020年02月10日09:09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期趨勢向好

  新冠肺炎疫情對金融市場產生了哪些影響?如何防范金融風險,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

  記者:近期,金融市場波動較大,怎麼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程實:從歷史上看,重大負面事件容易影響情緒,進而導致金融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比如在2003年非典期間,滬深300指數就出現了較大的單周跌幅。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在春節假期之時,A股在休市一周后重新開市的首個交易日出現補跌,積累的恐慌情緒一次性釋放后,市場即止跌企穩。全球主要股市指數普漲,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短暫破“7”后重回該點位之下。

  全球金融市場短期企穩是對中國防控疫情系統措施投出的信心之票。疫情發酵以來,相關部門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經濟、社會、金融等領域的措施,為疫情防控提供主要保障:國家及時做出了延遲復工及其他配套政策,並積極協調資源快速建設專科醫院﹔財政部門積極減稅降費,還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和醫務人員提供補助和補貼﹔央行提供累計1.7萬億元的流動性支持,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降息”引導貨幣政策邊際寬鬆﹔金融監管部門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企業定向信貸支持,對受災地區股權質押、融資融券等做出特殊安排等。這些舉措的出台,不僅對防控疫情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穩定了中國和國際社會的信心,有利於緩解全球金融市場避險情緒。

  記者:對於我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來說,疫情是否會造成更進一步的沖擊?

  程實:盡管疫情短期內會帶來經濟和金融沖擊,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趨勢。類比國際經驗,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將改變經濟內生動能、改善分配制度、提升風險偏好,從而中國經濟將擺脫“高杠杆、低效率”的粗放增長,升級為“更平衡、更充分”的穩健增長。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依舊向好,依托於全球經濟增長壓艙石的重要角色,中國金融也在深刻影響和塑造著全球金融市場。

  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中國金融市場也將積累寶貴經驗。一方面,應對當前疫情為金融系統提供了重要的危機管理經驗,這將驅動中國金融在機制協同和應急管理方面更加完善,特別是跨部門的快速協調和多級風險響應體系將更為制度化﹔另一方面,為應對本次疫情沖擊,也將倒逼金融系統推動各類支持中小微企業的創新金融工具加快落地,擴大使用金融科技手段化解人員流動瓶頸,進一步打通金融風險監測體系與公共風險防范體系的接口等,這對於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修煉服務實體經濟內功有積極作用。

  記者: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下一步還需要哪些措施來助推我國經濟平穩發展?

  程實:修復本次疫情的經濟沖擊,貨幣政策難以缺席。邊際寬鬆的貨幣政策一方面提供充裕流動性,能穩定市場信心﹔另一方面也可推動利率下行,與大概率“前低后高”的年內經濟增速走勢相適應。

  為防范潛在的金融和實體經濟風險,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多種貨幣和金融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也將避免疫情對實體經濟帶來持續負面拖累。第一,以稅收減免、轉移支付和專項債發行等為代表的財政逆周期調節力度將超出預期,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銀行的再貼現、再貸款、抵押補充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也將精准發力,補齊公共衛生領域短板,並為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提供持續金融支持。第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短期應著力於審慎應對疫情沖頂過程中可能引起的市場恐慌情緒蔓延、中小微企業延遲開工導致的資金和運營困難,以及與之相關的信用違約和股權質押問題等。第三,防范股市、債市、期市、匯市負面情緒積聚,避免內外風險共振。(記者 陳果靜)

(責編:庄紅韜、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