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19條硬招  重燃消費引擎(銳財經·一手抓防疫  一手促發展(26))

本報記者  王俊嶺
2020年03月16日05: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來,海南海口市多個購物中心恢復營業,市民戴口罩並憑健康碼進入購物中心消費、購物。圖為3月14日,市民戴著口罩走在海口上邦百匯城購物中心。
  蒲曉旭攝(新華社發)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宣部、財政部、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就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給出了19項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的政策舉措。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些措施將有助於促使國內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快速回補,最終成為經濟實現健康增長的強大動力。

  政策全方位支持消費回補

  面對“抓防疫”“促發展”的雙重要求,《意見》從市場供給、消費升級、消費網絡、消費生態、消費能力、消費環境等六個方面給出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的對策:

  大力優化國內市場供給,全面提升國產商品和服務競爭力,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改善進口商品供給,進一步完善免稅業政策﹔

  重點推進文旅休閑消費提質升級,豐富特色文化旅游產品,改善入境旅游與購物環境,創新文化旅游宣傳推廣模式﹔

  著力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絡,結合地區發展布局打造若干區域消費中心,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加強消費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消費模式發展,鼓勵使用綠色智能產品,大力發展“互聯網+社會服務”消費模式﹔

  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促進重點群體增收激發消費潛力,穩定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全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強化市場秩序監管,積極推進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

  “要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因此今后一段時期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時,促進消費的擴容提質,意義重大。”國家發改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科學部署迎接消費者回流

  “《意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切實發揮消費在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作用,抓住最具潛力的消費領域,在消費類型方面更加注重服務消費,在消費時間方面突出假日和夜間消費,在消費模式方面加快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模式,在消費區域方面重點發動縣域消費引擎,在消費群體方面著重增強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不斷完善消費政策、優化消費環境、穩定消費預期,力促廣大城鄉居民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該負責人說。

  對於線上消費,《意見》提出加快5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建設“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在居民購買力問題上,《意見》提出挖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收潛力、著力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豐富和規范居民投資理財產品、穩定資本市場財產性收入預期等舉措﹔針對消費場景建設,《意見》強調大力發展便利店、社區菜店等社區商業。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我們要看到,一方面,過去3年來,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維持在60%左右﹔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消費特別是服務業消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說,穩定消費就是穩住中國經濟需求側最重要的牽引力,《意見》的出台是十分及時且必要的。”

  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消費引擎加速轟鳴有著強大的現實基礎。

  近日,企鵝智庫發布的《全國網民消費影響調研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居民線下消費需求被壓制,疫情結束后消費信心有望回彈,疫情期間減少的線下消費活動將獲得不同程度的回補。其中,在疫情期減少外出就餐的網民中,65.9%的網民表示疫情結束后,將會外出就餐,餐飲業在疫情結束后預計會迎來比較明顯的補償性增長。同時,購物、美容美發、電影院消費也有較大的重新消費需求。

  “消費、投資、出口是宏觀經濟需求側的‘三駕馬車’。有效激發內生動力、幫助中國經濟實現快速恢復,就必須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趙萍說,在出口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可避免地會影響中國經濟的外部需求,這類需求側的變化又難以由中國自身宏觀經濟政策直接應對﹔在投資方面,無論是5G、物聯網,還是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雖然需要投資拉動,但是落腳點還在於消費的實際需求,如果投資與消費規模不匹配就會形成過剩產能,影響效益。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及時促使國內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快速回補,顯然會對中國經濟帶來積極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蘊說,在當前疫情防控出現積極向好態勢、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的背景下,釋放鼓勵和促進消費的積極信號,能夠為盡快恢復“生產—流通—消費”的社會大生產循環營造良好政策環境﹔也有利於培育新增長點。“供需良性循環,有助於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促進整個經濟的活力。”

(責編:楊光宇、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