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突出補短板強弱項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鄭  言
2020年04月10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完善和強化“六穩”舉措,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強化民生導向,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切實增加有效投資,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快在建和新開工項目建設進度,加強用工、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金融,優化投向結構。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要求,要落實好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加緊做好重點項目前期准備和建設工作。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要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切實抓好投資工作,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增強經濟發展后勁,促進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正確看待擴大有效投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綜合研判我國發展階段特點和當前經濟形勢,擴大有效投資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亟須把握政策重點難點,持續加大投資工作力度。

  第一,這是適應我國發展階段客觀需要的必然要求。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GDP剛剛邁過1萬美元關口,但隻達到OECD國家人均水平的25%左右,人均資本存量水平僅為G7國家的15%—30%。基礎設施總體水平還不夠高,全國人均鐵路營業裡程和高速公路裡程僅為美國的1/8和1/3左右,通用機場數量相差巨大,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9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報告顯示,我國鐵路密度、水電氣等公用設施綜合水平在全球141個經濟體中均排在60位以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布局還不夠完善,投資空間和產出效益巨大。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保持投資和消費的平衡,但近年來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下滑,由2014年的46.9%下降至2019年的31.2%。我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要順利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必須持續加大投資力度,夯實發展基礎,把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第二,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還面臨不少挑戰。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有研發活動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僅佔20%,研發強度僅為1%左右,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中國制造”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地位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還比較突出,2019年省級人均GDP相差仍在4倍以上,市縣級差距更大,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領域投入還不足,鄉村地區人均公共設施投入僅為城鎮地區的1/5左右,2018年全國各省每千城市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最高相差2倍,每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數更是相差9倍。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物資儲備體系等領域投入不足等問題。這些短板弱項都需要通過有效投資加以補足,不斷提高投資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這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必然要求。近段時間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全球資本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大幅波動,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罕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三駕馬車”增速不同程度下滑,亟須強化“六穩”舉措,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投資政策相比消費和進出口,乘數效應大,受疫情因素制約更少,政策效果顯現更快,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要更加重視發揮好有效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合理擴大有效投資規模,熨平過大的經濟波動,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擴大有效投資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當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內在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投資“藍海”前景廣闊。我們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擴大有效投資有著良好條件和堅實保障。在具體工作中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既要加大有效投資力度,也要促進消費提質擴容。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供給,也是明天的消費,要找准促進投資和擴大消費的結合點,從供給側發力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投資精准度,堅決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聚焦消費新增長點,引導資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我國消費市場增長速度較快、持續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要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把疫情期間催生壯大的無人配送、生鮮電商、遠程醫療、遠程辦公等新興服務需求充分釋放出來,使消費回補和擴大增量有機結合,促進形成供需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二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要有效發揮政府引導帶動作用,也要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政府投資具有“藥引子”“四兩撥千斤”的重要功能,要更好發揮引導放大效應,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也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根據地方財政承受能力和地方政府投資能力,嚴格項目建設條件審核,切實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在60%左右,佔制造業投資比重更是超過85%,對穩投資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降低投融資成本,提高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三是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既要應對好短期風險沖擊,也要筑牢投資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礎。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切實強化投資形勢監測預測預警,加強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分析,及時出台有力舉措,加大一批補短板重點項目投資力度,防止投資出現過大波動。同時要保持戰略定力,謀劃推進一批“管長遠、夯基礎”的重大項目,花更大力氣解決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加強與財政、貨幣、消費、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的統籌協調,為投資平穩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多措並舉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下一步,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補短板等重點領域,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持續優化投資環境,充分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

  一是要有力有序推動重大項目復工開工。堅持分類指導、分區分級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加快恢復重大項目正常建設進度,努力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對在建項目,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保障防疫物資需求,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復工復產,採用包車、專列等形式“點對點”“一站式”輸送人員返崗、運送原材料,幫助解決用工、運輸、原材料供應等方面的困難。對新建項目,要抓緊推進項目可研、征地動遷、市政配套等前期工作,暢通審批綠色通道,切實提高審批效率,落實開工建設條件。

  二是要積極營造良好投資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強投資項目在線審批服務,開展疏解治理投資堵點專項行動,持續提升營商便利度。繼續破除民間資本進入重點領域的隱性障礙,規范有序推廣PPP模式,鼓勵民間資本重點投入國家重大戰略及補短板領域項目。加快出台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政策舉措,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抓好重大外資項目落地。加強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落實好減稅降費、穩崗補貼、定向降准和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加大融資支持力度,鼓勵地方設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引導商業銀行總行根據疫情形勢及時調整績效考核目標,嚴格執行授信盡職免責機制。

  三是要健全投資項目儲備實施機制。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抓緊謀劃一批重大項目,盡快出台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川藏鐵路、沿江高鐵等重大項目規劃建設。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加大脫貧攻堅、交通能源、重大水利、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市政設施、社會民生、公共衛生設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投資力度。加強重大項目儲備和滾動接續,形成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環。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加強重大工程項目與財政性建設資金、銀行貸款、社會資本等匹配,加快中央預算內投資下達進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優先配套和支持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建設。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健全重大項目實施制度,用地、用海、用能等要向重大項目傾斜。

  四是要穩定增強投資預期。進一步加強預期管理,做好穩投資政策宣傳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提振市場主體長期投資經營信心。建立健全規范化、機制化政企溝通渠道,政府制定實施涉企政策時,要充分聽取相關企業意見建議。健全投資政策全流程評估制度,完善已出台政策調整機制,對確需調整的政策提前向社會釋放信號,設置合理的過渡期,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10日 07 版)
(責編:栗翹楚、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