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熊曉冬:堅持貧困戶脫貧不脫政策 杜絕返貧現象

2020年05月23日21:50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5月23日電(記者喬雪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區域性整體減貧成效顯著,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扶貧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一方面,脫貧攻堅的剩余任務依然艱巨。當前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由於剩下的貧困戶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同時部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短板依然明顯,因此要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還要啃下“硬骨頭”,形成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已脫貧人口穩定性不強,容易返貧,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和新增致貧任重道遠。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熊曉冬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部分已脫貧人口容易返貧的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貧困戶增收項目不穩定,脫貧質量仍有待提升。二是產業扶貧項目持久性有待加強,覆蓋面有待擴大,利益聯結機制有待健全。據初步摸底,全國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存在致貧風險。同時,新冠疫情使得外出務工受阻、產品滯銷等都會使生產發展基礎薄弱的已脫貧戶、邊緣貧困戶產生返貧致貧風險。

針對上述問題,熊曉冬提出了以下關於鞏固脫貧成果和遏制返貧的建議:

首先,做細做實“三保障”突出問題登記。突出“三保障”問題建設機制,進一步完善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一是將建檔立卡學生補助范圍擴大至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階段,落實好學雜費減免政策。二是各省要做好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服務,加快市級醫療系統重建速度。三是定期開展扶貧工作“回頭看”,動態跟蹤超過貧困標准線不多、收入來源不穩定脫貧人口狀況,堅持貧困戶脫貧不脫政策,杜絕返貧現象。 其次,加快建立產業扶貧機制,走造血扶貧。一是建立“國家、省、市、區、縣”四級統籌、多級傳導的產業扶貧機制。以省為單位,在全省范圍內綜合評估各市發展優勢及資源特征,因地制宜,統籌布局各市扶貧龍頭產業,以區、縣為單位,側重發展龍頭產業下一到兩種相關產業,形成片區規模化發展。由國家級、省級或跨區域級單位牽頭,制定扶貧產業發展的資金、技術、營銷及維護管理總體目標,根據各省市實際情況進行指標細分,最終由派遣到區、縣級的精准扶貧聯絡員統籌指導村、鎮扶貧群體,形成統一的管理和運營模式。

二是重點發展對貧困用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優勢產業。自然條件優越地區可發展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積極培育和推廣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產品。產業優勢佔主導的地區側重引入產業延伸鏈,鼓勵企業將產業鏈延伸到貧困村、鎮,通過務工或入股方式,實現合作和互贏,如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龍頭企業建基地帶貧困戶模式等。 再次,建立高效、順暢的消費扶貧網絡。一是借助“古驛道”、“綠道”打造串聯貧困地區消費通道。組織“三師”(建筑師、規劃師、教師)志願者對貧困村開展“一對一”指導幫扶,依托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打造主體旅游線路,並組織開展相關推廣展示活動,帶動旅游線路上的鄉村振興,實現精准扶貧。

二是打造扶貧產品品牌。政府出資,聘請專業團隊,精准分析貧困地區農產品、勞務、民族手工藝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產品特色,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構筑區域性消費通道。

三是品牌產品的宣傳與推介。通過媒體、互聯網等多途徑大力宣傳,重點向各級單位機構、社會群體、各大銷售平台進行推介,引導優先購買扶貧產品。

四是各級政府要保証區域運輸網絡的暢通。尤其是偏遠山區,完善物流基礎設施﹔保障消費群體流通服務途徑的暢通,保障各大電商平台正常運行等。

五是各級政府負責做好產品質量維護。成立包含旅游、種植、養殖、電商等專業人員的扶貧技術組織,對貧困村、鎮進行培訓指導和監督。

最后,暢通“文化+”、“旅游+”等文旅、農旅發展路徑。“文化+”重點完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精准脫貧提供智力支撐。“旅游+”要統籌規劃各省市區的旅游產業類型,避免雷同和不良競爭。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對話地方領導
    高談客論
    部長通道
    代表通道
    兩會夜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