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夕
2020年05月28日08:10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馬慧娟
馬慧娟1980年出生於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2001年搬遷到紅寺堡區。雖然隻有初中文化,但她從未放棄學習的念頭。2008年,在用打工積攢的錢購買了第一部手機后,她白天在田間勞作,晚上堅持用手機寫作。6年時間在網絡上發布幾十萬字文章。作為紅寺堡鎮文化站站長和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兩會,她提出建議,要將紅寺堡區作為脫貧攻堅成果的樣板區,同時加強基層文化協管員隊伍建設,進行“二次掃盲”,幫助貧困群眾觸網,提升互聯網應用使用技能。
加強基層文化協管員隊伍建設
北青報:您今年帶來哪些文化扶貧建議?
馬慧娟:我有兩個建議,一個是將紅寺堡區作為脫貧攻堅成果的樣板區,另一個是加強基層文化協管員隊伍建設。這幾年我在調研走訪中發現,基層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得很完備,但是缺少專業人才。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基層治理的一個重要窗口,文化協管員可以通過這個窗口宣傳政策,給村民做技能培訓。具體來說,一名合格的文化協管員應該具有相對較高的學歷,其次就是願意扎根農村。
幫助村民們接觸網絡
北青報:您在什麼背景下提出“二次掃盲”概念?
馬慧娟:現在,人們的生活可以說是“掌上生活”時代,購物、繳費等都可以通過線上操作實現。現實中,“二次掃盲”就是要讓村民們懂得一些基礎技能,比如網上購物、網上繳費、 APP的使用等,讓他們的生活融入這個時代。
北青報:紅寺堡區的村民目前在手機操作方面有哪些困難?
馬慧娟:農村裡的大部分人使用手機,更多的是使用通訊和娛樂工具,沒有將手機作為學習和應用的工具。比如用手機去繳水費、電費、個人所得稅,還有給孩子繳學費,這些操作對很多家長都造成困擾,也沒有人去教他們來做這些事情。前面提到的文化協管員,他們就可以起到“老師”的作用,來教授村民們如何使用手機,接觸網絡,提升互聯網應用使用技能。
創辦讀書社提升村民文化層次
北青報:您成立讀書社的初衷是什麼?
馬慧娟:讀書社是2018年成立的,裡面大部分成員是留守婦女。大家在一起讀書,了解外面的世界,然后重新來定位自己。除了可以讀書以外,讀書社也是大家交流和釋放心理壓力的一個場所。
2019年我們有40多個學員,她們的文化層次都不太一樣,有高中畢業的、初中畢業的,也有小學畢業的。做讀書分享的時候,我們是按照她們的年齡段來的,比如70后更多的是以掃盲為主,90后則更多的是去選擇性地去讀一些對她們有用的書,比如說營銷管理。此外,讀書社的學員眼界更加開闊,這讓她們更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文/本報記者 張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