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不僅要“連接”更要“賦能”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不僅政府要發揮主體作用,更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合力攻堅。
近幾年來,浦發銀行以產業扶貧為抓手,聚力攻堅,精准施策,靈活運用金融工具支持貧困村產業發展,在政策范圍內優先支持當地的民營企業、農業合作社或個體戶的貸款需要,鼓勵當地村民興辦農特產品企業。不僅起到了“連接器”的作用,還發揮自身優勢全面賦能,持續培育貧困村自我造血能力,不斷鞏固脫貧成果。
搭建“產業之橋”
農村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村級扶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脫貧攻堅的成效。浦發銀行靈活運用金融工具支持貧困村產業發展,培育貧困村自我造血能力﹔在政策范圍內優先支持當地的民營企業、農業合作社或個體戶的貸款需要,鼓勵當地村民興辦農特產品企業,形成產業鏈。
“我曾是一名軍人,哪裡有困難,就往哪裡去。隻要國家需要,召之即來,來之即戰。”說這話的人叫田利生,曾從軍3年的他2008年來到浦發銀行。2017年,年過五十的他憑著這股勁兒,走馬上任庫倫旗挂職副旗長,從金融專家變身“扶貧干將”,投身到通遼市庫倫旗的扶貧工作中。田利生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村裡申請貸款,對接電商平台,讓資金鏈有保障,讓銷售有渠道,帶動了貧困戶的生產就業。他曾先后為兩家農產品公司引入股權基金投資和線上銷售平台,組織展會銷售蕎麥、沙地大米,幫助雙廟村購置北京油雞的雞雛……他“扶一把”讓更多當地的農產品走了出去,也給當地人帶來了脫貧的信心和致富的勇氣。截至2019年底,僅雙廟村養殖油雞就實現收入10萬元,為貧困戶戶均收入增加3500元。
同樣,在風景如畫的海南,有一個小小的黎族村庄。去年,村裡來了一位85后銀行人,他在村子裡無數次的穿梭往來,甚至把家也搬到了村裡,他的努力讓保梅村的一切開始發生變化。
他就是張傳山,一名黨員、退伍軍人。作為派駐保梅村的浦發扶貧隊員,他深刻領會“發展產業才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的硬道理,主動調動資源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通過海南扶貧網把村民生產的花生油銷售到全省各地,幫助村民實現3萬多元的線上銷售額。並通過技術培訓拓寬村民的就業途徑,吸引更多農戶加入產業化經營。他還發揮金融專長,幫助困難家庭的學生申請助學金和生活補助,幫助村民辦理養老、醫療保險等。2019年9月,張傳山被評為海南省金融系統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地處高山偏遠地帶的湖南湘西古丈縣楊家河村是個深度貧困村。2018年4月,調任浦發銀行長沙分行駐楊家河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對五十而知天命的易三華來說,在距離家鄉700公裡之遠的貧困村裡,一切從零出發,是個不小的挑戰。
易三華深知,扶貧僅靠外在資助是不夠的,隻有發展支柱產業、激活內力,貧困戶才能長久受益,脫貧致富。為了找到適合楊家河的產業路子,受到“高山出好茶”的啟發,易三華帶領扶貧工作隊,深入考察村子的各項環境條件,最終確定發展“雙千兩葉”,即千畝茶葉基地和千畝煙葉基地,作為楊家河村可持續支柱產業,可為100多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2019年,為村集體經濟創收41萬元﹔該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創造純利潤55萬元。
在浦發銀行像他們這樣的駐村干部還有很多。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浦發銀行已先后派出69位“扶貧干將”專職從事貧困村幫扶工作,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貧困地區,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村脫貧又一村。從2016 年至 2019 年,浦發銀行集團累計投入捐贈扶貧資金超過 9,000 萬元,幫扶對象(村、鎮、縣)超過100個,覆蓋 26 個省、市、自治區,到2020年5月超過97%的結對幫扶對象實現脫貧。
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凝聚民心,深入基層、扎根鄉村、融入群眾,他們是脫貧致富的“幫扶人”,他們是基層工作的“引領人”,他們是化解困難的“貼心人”。
搭建“人才之橋”
如果把脫貧攻堅戰看作是一場向貧困發起的“殲滅戰”,那麼,解決相對貧困就是一場“持久戰”。這需要有更加系統性的機制保障,在這樣的機制中,金融的作用不容忽視。
從金融扶貧到助力脫貧攻堅,強調的是“精准”。同時,為了著眼於建立長效機制,金融在推動扶貧工作時更強調“賦能”。近年來,浦發銀行持續完善金融扶貧工作機制,創新金融扶貧模式。
在技術扶貧方面,通過開展村民技能培訓,邀請有關農業農村方面的專家現場指導,提升當地村民的勞動技能和水平,2019年浦發銀行昆明分行4次邀請雲南農業大學有關專家到對口幫扶村開展九葉花椒種植、現代肉牛養殖等講座,200余人現場觀摩學習﹔在教育扶貧方面,自1997年至今,浦發銀行在浙江、雲南、重慶、廣東、江西、廣西、天津、西藏等地共建立了26所希望小學,集團子公司上海信托連續多年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培養師資力量近千人﹔在健康扶貧方面,2016年起,浦發銀行持續開展“逐夢螢火虫”西部地區兒科醫護人員進修計劃,資助來自西部地區的基層兒科醫護人員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具有兒科先進水平的醫院進修學習。
代薩其仍貴是來自浦發銀行扶貧點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的一名兒科醫生,通過“逐夢螢火虫”計劃,代薩其仍貴獲得了前往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培訓進修的機會,經過3個月的學習時間,提升專業能力,加強問診技巧,如今學有所成的她回到了家鄉內蒙古,用更科學細致的診療方法與患兒和家屬搭建信任的橋梁。
受益於“逐夢螢火虫”兒科醫護人員進修計劃的學員,還有來自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婦幼保健院的超聲科醫師陳金鴻。當地少數民族多,語言交流有一定的困難,依靠超聲檢查診斷病症尤為必要,但因為當地兒科超聲技術的匱乏,遇到疑難病症的孩子,往往束手無策,隻能轉診。在上海市兒童醫院接受了為期6個月的進修后,陳金鴻把學到的新技術廣泛應用到基層救治中,讓許許多多的患兒在縣城就能得到及時診治,大大提高了基層醫療水平,降低了醫療風險和醫療費用。
最新數據顯示,至2020年5月,來自西部12省、市、自治區110余家醫院的293名基層兒科醫護人員完成進修,學成而歸,以醫者仁心、妙手仁術,守護西部兒童健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