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布楞溝:打通脫貧致富路 山村綻放新希望

畢磊 張若涵 魏怡 王文嘉

2020年08月12日11:01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仲夏時節,東鄉縣高山鄉布楞溝村處處展現著活力:南面山台上的養殖場裡牛羊滿圈,生機勃勃﹔種植大棚裡木耳正要吐露嫩芽﹔北面山上的經濟林綠意盎然......

布楞溝村曾是甘肅省生態脆弱、基礎條件差、群眾貧困的村庄之一 ,也是甘肅脫貧攻堅難啃的一塊“硬骨頭”。然而,經過7年多的脫貧攻堅戰,這片土地上又煥發出嶄新的活力。

“吃水不忘總書記,永遠感恩共產黨”。布楞溝村群眾都在自家院子立碑並刻上這句話。(張若涵 攝)

安居惠民暖民心

幾年前,甘肅省東鄉縣布楞溝村村民們用水往往是先洗臉,再洗菜,最后存起來給牛羊喝,吃水難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布楞溝人民的生活質量。

”東鄉縣十年九旱,四季缺水,尤其是布楞溝村民,除了靠水窖積蓄雨水,還需到幾十裡外的鎮子上拉水,一噸水加上運費,成本足有120元。”村民馬外那西告訴記者。

如今,清澈的自來水流進村民院落,徹底解決了該流域群眾的飲水困難問題。

據了解,從2013年開始,中國石化啟動布楞溝流域人飲入戶工程。如今,共新建蓄水池117座,埋設供水管網327公裡,受益群眾超過1萬人。

喜悅的日子,因水的到來,越來越多。布楞溝村村民馬外那西表示,"現在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再不用出去打水了。”

除了缺水,“行路難”也成為阻擋布楞溝村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上去一山又一山,一道一道的塄坎”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以前我們要出村去鎮上買東西,山路就得走一個小時,生活生產物資從外面運進來成本就會翻倍。” 布楞溝村民馬佔海說道,“這條路修好以后,大大減少了運輸成本,我們這裡養的羊也方便拉出去賣了!”

據悉,中國石化從2013年起援建布楞溝村通村硬化路,共投入1億元,完成布楞溝流域道路建設70公裡。如今,“爛泥路”變成了“硬化路”,有效解決了布楞溝流域6個鄉鎮、25個村的群眾“晴天一身泥、雨天出不去”的出行難題。

東鄉縣縣長馬維綱表示,“以前種土豆都得靠驢車拉,現在跑運輸方便了,脫貧致富的大道終於修通了。”

不僅如此,2013年至今,中國石化為布楞溝村56戶群眾建設新住房,對布楞溝流域490多戶居民進行危房改造,針對房屋漏雨、牆體裂縫等情況進行重點加固,年度計劃脫貧的布楞溝流域建檔立卡戶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同時,對損毀的通村道路進行了維修,新建了村庄照明、文化牆等。

折紅二級公路從布楞溝村穿過,徹底改善了布楞溝村的交通條件。(魏怡 攝)

產業扶貧致富路

產業扶貧是為貧困地區打造脫貧致富的“造血”工程。

東鄉縣布楞溝流域海拔高、氣候冷,干旱少雨、土壤瘠薄,無法通過常規農業生產來改善貧困群眾生活,是種植大宗糧食作物最大的“瓶頸”,卻十分適宜種植藜麥。

2018年,中國石化同甘肅省農科院及當地政府一道建立藜麥試種點。

據記者了解,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充分發揮技術優勢,開展藜麥新品種與栽培技術示范及全程技術服務。通過各自優勢的有機結合,形成以政府+企業(央企)+科研單位+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立足東鄉縣自然生態條件,推廣種植甜高粱、藜麥、飼用玉米等特色作物。

如今,藜麥種植面積已達4000余畝,“東鄉藜麥”扶貧產品逐漸形成品牌,實現戶均增收5200元。

“以前我們種植土豆、玉米,每畝每年隻能掙800元左右,現在改種藜麥,產量上去了,每畝收入至少翻一番。”鄉親們高興極了。

據中國石化挂職東鄉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張文濤介紹,這些特色作物將通過中國石化2.7萬家便利店銷售到全國各地。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石化幫助引進幫扶資金469.39萬元,直接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5699.77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2.83億元。“以后我們還將開展‘訂單式’銷售模式,確保貧困老百姓的收入。”

中石化幫扶項目布楞溝村黑木耳種植基地內,工作人員正在查看木耳的生長情況。(王文嘉 攝)

“授人以漁”增技能

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計數聲、歡笑聲、玩鬧聲……看著孩子們玩得盡興,站在一旁的布楞溝村小學校長李國華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學校整體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們玩得好、學得也好,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

幾年前,布楞溝小學還是一所簡陋的山區學校,教學設備陳舊,三間破敗的平房、一張凹凸不平的水泥乒乓球桌,是學校的全部家當。

如今,嶄新的二層教學樓拔地而起,電腦室、實驗室、圖書室等一應俱全。每個教室都配置了電腦,能上多媒體課,體育設施的配置也很完善。

布楞溝小學校長馬春山表示,現在辦學條件好了,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重視起來。

布楞溝小學新貌(東鄉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一定要讓孩子好好上學。沒文化,啥都干不成。”35歲的馬阿力木是土生土長的布楞溝人。因為文化程度低,他外出打工沒少碰壁。第一次到蘭州,由於不認識車牌上的字,他差點回不了家。沒有文化,在外面隻能干力氣活,風吹日晒,收入還不穩定。

眼下,馬阿力木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兒子每天好好讀書的樣子。他笑著說:“家長們都加進了孩子班級的微信群,不管白天有多忙,群裡發布的信息都會及時關注。誰家孩子成績好,家長們走在村裡都更有面子。”

讓貧困地區的群眾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江漢油田比耐雅公司的扶貧車間剛成立時,許多女工對漢語隻能聽得懂,但並不會說,更不認識漢字。語言不通、溝通困難,嚴重影響著扶貧車間的管理,也影響著車間的生產效率。為了把文化培訓繼續推行下去,公司決定在培訓期間為每位員工發放培訓補貼,使得工人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有一定的收入。他們採取分組教學、相互競賽的方式,鼓勵大家樹立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也進一步激發了當地群眾學習文化知識和業務技能的主動性。

該企業負責人劉宇奇告訴記者,目前,車間所有員工都會說漢語,會寫基本的漢字及數字。以前員工在領工資時,都用手印代替簽字,現在大家都可以寫上自己的名字了﹔在工作中,以前因為大家不認識編號數字,經常將工序混淆,導致返工,影響生產效率。通過文化培訓后,大大降低了錯誤率,有效提高了勞動效率,增加了大家的計件收入﹔在生活中,他們開始學習網購,買各種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會了用手機支付等。

通過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員工工作效率和工資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從思想上實現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吸納就業人員50余人,服裝年產量預計可達10萬套(件),就業群眾月收入均達到了2000元以上。 

(責編:任妍、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