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航天人講述航天故事:與航天事業同頻共振 成就大國重器

人民網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車柯蒙)“要大力弘揚航天精神,當好航天事業傳人,為建設航天強國再立新功。”6月25日,在北京白石橋的航天禮堂,“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用視頻的形式為一場航天精神先進事跡報告會拉開帷幕。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5周年。65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航天精神的感召下,演繹出了一個個催人奮進的故事。
6月2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隆舉行“大國頂梁柱 永遠跟黨走”新時代航天精神先進事跡報告會。報告會上,來自航天科技集團所屬單位的7名報告人,圍繞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北斗導航衛星、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高能固體推進劑、風雲衛星和遙感衛星、彩虹無人機、光伏背板等大國重器和重點產品背后的故事,講述了中國航天人愛黨愛國、矢志航天的博大情懷。
不斷探索 大國重器撐起民族脊梁
長征五號,是中國當前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截至目前,它已經成功將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空間天和核心艙成功送入了太空。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報告人將這樣一型火箭從研制到成功的艱難探索路重現。
2017年7月2日,點火指令下達,長征五號火箭尾焰照亮夜空。幾分鐘后,一級飛行曲線突然下降,指控大廳氣氛瞬間凝固了……研制團隊開始了漫長的探索之路。可是誰也沒想到,這一路竟如此的漫長。經過900多天的試驗探索,他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復雜力熱環境引起發動機局部結構共振。進行改進后,2019年12月,大火箭一飛沖天,嘔心瀝血的航天人沖破了陰霾。
北斗團隊同樣是一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打贏了一場場硬仗的隊伍。26 年,44 次發射,59顆衛星,中國“北斗”跨越經緯,縱橫天地,撐起了民族的脊梁。
報告會的舞台上,來自五院的報告人再現了北斗衛星研制的歷程。26 年,北斗導航衛星團隊與各方力量一道,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先后完成了北斗一號、二號、三號建設。
對動力孜孜以求 中國航天事業攀上新高峰
航天發展,動力先行。隻有動力攀上新高峰,航天事業才能上台階。
在航天科技集團四院,一群人被稱作“高能訓虎人”,在探索易燃易爆高能量固體推進劑的征程中,這群刀尖上的舞者們不斷攀登新的高峰。從十幾克原材料突然爆炸使兩位同志當場犧牲,到把公斤級的原材料成功運輸到20多公裡外的試驗基地,再到實現了某高能推進劑全尺寸發動機演示驗証圓滿成功,再到從一種全新的高能量密度材料開始新的征程。四院的“高能訓虎人”緊盯“更高能量”目標,開始了新一代高能推進劑的探索。
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是我國火箭動力的實力擔當,但在攻關這型發動機的路途中,卻是難上加難。航天能科技集團六院的講述者帶來了這樣一個細節:一次,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整機試車點火后不久突然出現爆炸。經過緊張的歸零分析,爆炸原因找到了,閥芯部分卡滯。
連續七天七夜,研制團隊駐守在試驗室日夜奮戰。試驗做完,該暴露的問題都暴露了出來。前后經歷了三次大的方案改進和無數次小改進,流量調節器研制終於獲得成功。伴隨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制,中國也掌握了流量調節器的研發制造技術,攻關團隊研制的流量調節器,小到0.5公斤,大到20多公斤,均能對流量實現精准控制。
中國航天人對動力的孜孜以求,讓中國探索宇宙的邊界不斷擴展,讓中國航天事業不斷攀上新的高峰。
與航天事業同頻共振 中國航天人詮釋航天精神
“生命最后一刻,他抬手指向天空。”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的報告人帶來了魏鍾銓的感人故事。
2019年10月3日20時58分,高分十號衛星工程總師魏鍾銓同志在太原執行任務期間,因突發疾病,醫治無效,溘然長逝。生命中的最后幾天,陪護的同事發現,在魏鍾銓床頭的稿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小字,從日程規劃到對未來衛星的構想,他的心中始終牽挂著祖國的衛星事業。“趁著還能動,就再干兩年。”這是魏鍾銓晚年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為祖國航天事業鞠躬盡瘁的真實寫照。
在六院搞發動機,劉站國便與發動機同頻共振。“他三進ICU,兩下病危通知,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用生命的維度架設起液體火箭發動機星辰逐夢的長梯,鋪設起新一代運載火箭宇宙建功的浩瀚征程。他的身心,始終與液體火箭發動機同頻共振,迸發出最強勁的中國力量。”深情的講述讓台下人無不為之動容。
劉站國撫養大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又扛起了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的研制重任。劉站國的心臟,已經和發動機一起同頻共振,迸發出了最為強勁的力量。
新時代的奮斗者 書寫新時代航天事業發展新篇章
在樂凱,有這樣一名奮斗者,名叫李華鋒。在樂凱集團陷入生存危機的關鍵時刻,是他臨危受命,扛起了新產品研發的重任。他帶領團隊用執著與堅守,實現了世界第一的透明技術背板,帶領他的研發團隊攻關研發,讓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的太陽能背板項目在光伏行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十一院,彩虹無人機有一隻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他們是無人機國際事業部執行彩虹無人機國際項目的青春奮斗者。事業部彩虹無人機的國際業務,承擔著研發、生產、調試、售后等多項工作。
彩虹無人機被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反恐作戰,起到維護地區和平的重要作用。2020年,他們在中東執行任務時,正值該地區交戰頻繁時期。一天中午,伴隨著警報的嘶鳴,基地上空傳來巨響,多枚火箭彈在不遠處爆炸。危難當前,大家選擇了穿上防彈衣留下,在槍林彈雨的轟鳴聲裡,繼續投入到無人機的維修任務中,根據故障現象冷靜分析原因,快速完成部件的拆解、檢查、更換工作。
正是團隊成員這股敢於拼搏的勁頭,才賦予彩虹無人機飛向彩虹的力量。年輕的航天人,正奮力書寫新時代航天事業發展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