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前景廣闊(思想縱橫)

陳煜波
2021年10月15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前,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正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競相將數字經濟作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單列成篇,將“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單列一章,要求“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這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資源豐富是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最大優勢。數字經濟在需求端具有很強的網絡外部性和規模效應,用戶越多,產生的數據量越大,數據的潛在價值就越高。多年來,通過一系列前瞻性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4G網絡,成功將超大規模市場和人口紅利轉化為數據紅利。截至2021年6月,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行政村通4G和光纖比例均超過99.9%。海量的用戶數據極大促進了零售業創新,我國已連續多年保持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網絡零售市場,在許多領域成為全球消費趨勢和創新的發源地。

  隨著產業數字化的深入發展,我國數字化進程正由消費端全面滲透到生產端。我國擁有完備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生產端擁有豐富的場景優勢。幾乎在所有工業領域,我國企業都是世界前沿技術和設備的最大用戶。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以5G、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有利於將我國生產端的用戶場景優勢轉化為產業鏈供給側的數據紅利。目前,我國已建成5G基站超100萬座,佔全球70%以上,5G終端用戶突破4億﹔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工業互聯網平台超過100家,連接設備數超過7600萬台(套)。這些海量的企業級用戶場景和需求數據,將極大促進我國本土企業針對客戶需求開展技術和產品迭代創新,緩解和突破“卡脖子”難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當前,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能源技術交叉融合,數字經濟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呈現廣闊應用前景。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向全球鄭重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既顯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彰顯了我國的大國擔當,也描繪了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藍圖。發展數字經濟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數字技術與新能源技術融合形成的數字能源技術,將有效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比如,將數字技術同新能源(風力、光伏、水力)分布式發電技術、儲能技術以及電氣化交通(如電動汽車)技術相融合,可以運用5G、物聯網、雲計算等數字技術感知、連接能源系統“電源—電網—負荷—儲能”全過程中的各種要素,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統籌分析優化系統中的各種資源,以數據流帶動能源流的生產、存儲、傳輸和消費,促進能源生產低碳化、能源網絡智能化、能源消費電氣化,從而推動能源結構加速轉型,促進零碳智能社會建設。可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決策部署,十分及時而必要。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中。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關鍵路徑。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制圖: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5日 09 版)
(責編:趙超、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