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金融服務科創重在“讀懂企業”

郭子源
2021年12月08日08:41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金融服務科創重在“讀懂企業”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印發指導意見,明確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系列新要求,如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探索科技信貸服務新模式、積極支持科技企業直接融資等。

筆者認為,當前,金融服務科技創新需要迫切解決的是“金融機構讀不懂企業”這一問題,解決路徑之一是盡快補足“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不足這一短板。

金融服務科創企業通常有兩個渠道,一是債權融資,如銀行信貸﹔二是股權融資,如風險投資、創投、直接上市等。

盡管渠道多元,但需注意,科創企業具有不可忽視的特殊性。例如,它們普遍擁有多項專利技術,核心團隊人才濟濟,但卻很難被外行讀懂﹔它們往往輕資產,十幾個員工、租幾十平方米辦公室就能起家﹔它們通常前期虧損,后續卻出現高速甚至超高速成長。

這些特殊性,決定了科創企業初期的金融服務者多為風投機構,而非銀行機構。主要原因在於,二者的“收益風險”邏輯不同。對於風投機構來說,其服務邏輯是高風險高收益的“股權”,投資十家企業,隻要有一家企業最終能成功即可,風投機構從這家企業獲得的股權紅利足以覆蓋對其余九家投資的損失。但對於銀行機構來說,其服務邏輯是“債權”,要做到的是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獲得約定好的利息,不論這家企業最終多麼成功,銀行機構都難以充分分享企業的成長紅利。

除了以上因素,與風投機構相比,銀行機構往往短在“專門人才儲備”。科創企業技術性強,所屬領域一般又很專,若非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就很難評估這家企業的真實水平,更不要說判斷企業的發展前景。目前,不少創投機構均按照行業劃分投資團隊,投資人員也多擁有相關行業學科背景。但反觀銀行機構,其信貸服務團隊仍按照企業規模來劃分,如集團客戶部、大企業部、小微企業部,每個部門涉及的行業跨度很大,精細化管理程度不足。此外,銀行機構信貸服務人員多為經濟學、金融學背景,不具備所服務行業的專業學科背景。

缺乏“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銀行機構較難讀懂科創企業,讀不懂企業,放貸的科學性就會大打折扣。雖然困難不少,但在我國目前的融資結構中,銀行信貸仍佔據主體地位,銀行機構仍需擔起“金融服務科創主力軍”之責。為此,創新服務模式勢在必行。

服務模式如何創新?銀行機構要改變傳統思路,從原來的“看過去、看資產、看股東”,轉變為“看未來、看技術、看團隊”﹔此外,要探索與創投機構合作,即開展“投貸聯動”。其中,有條件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多牌照、綜合服務優勢,與集團內的基金、理財子公司開展合作,共同為科創企業提供債權、股權等多元化融資服務。

最重要的是,不論銀行機構,還是創投機構,都需要加快人才儲備,加大行業研究,加深技術理解,提升金融服務人員的科技素養。尤其是銀行機構,要真正做到“專家治貸”,進一步提高融資產品的適配性,提升服務質效。

(責編:羅知之、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