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金紅光。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趙竹青)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力量,支撐碳達峰碳中和順利實現?人民網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金紅光。
人民網:對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您最關注哪方面內容?
金紅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替代,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明確了近期推動“雙碳”戰略的總體部署和工作重點,也為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
人民網:在您看來,我們應當如何加強“雙碳”目標的戰略研究和頂層設計?
金紅光:“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目前,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實施,各行各業對“雙碳”目標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推動“雙碳”目標的進程中,亟需推動能源低碳轉型,高能耗高碳產業升級換代,根本改變一些行業簡單粗放的發展方式。每一項工作都面臨著重大挑戰,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因此,需要加強宏觀層面的戰略研究和頂層設計,明確“雙碳”目標下的重點領域和主戰場,細化關鍵技術路線,扎實推進,行穩致遠。
人民網:能否具體說明一下?
金紅光:一是要加強“雙碳”戰略研究。明確近、中、遠不同時期的能源體系構成和主體能源,統籌各種技術路線的單點突破和協同作戰。
二是梳理和明確“雙碳”戰略的主攻方向。“雙碳”目標下,能源是重中之重,碳減排是根本,電力行業是碳減排的主戰場。
三是科技創新的戰略地位。戰略研究不僅僅是產業、能源結構的改變,做減產停產的加減法,更重要的是,發揮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杠杆作用,充分考量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進程,做能源技術革命的乘除法。高碳能源低碳化的科技創新,對能源低碳轉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堅持系統觀念。“雙碳”戰略研究應統籌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經濟增長與綠色減排、宏觀目標(加減法)與技術能力(乘除法)等一系列關系,既要做到全國一盤棋,又要因地制宜。
人民網: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界應該怎麼做?
金紅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科技界而言,也需要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有序地推進科技創新工作。避免脫離實際盲目強調大規模示范,集中上馬捕集能耗高、成本高的低水平示范項目,避免出現“示而不范”的花架子工程。
人民網:在支持“雙碳”目標方面,中科院做了哪些努力?
金紅光:為了科學有序推進“雙碳”目標,亟需啟動能源低碳轉型相關的科技創新計劃。中科院一向重視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近期也圍繞“雙碳”戰略的科技支撐工作做出部署。
2021年10月,中科院率先啟動了“煤炭清潔燃燒與低碳利用”先導專項,旨在突破燃煤發電靈活調峰等關鍵技術,保障我國能源和產業鏈安全。
今年3月,中科院響應“雙碳”戰略重大科技需求,正式發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行動計劃”,匯集全院優勢力量,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任務,在能源、碳匯等領域統籌布局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技術綜合示范﹔同時圍繞科技創新任務,在人才隊伍建設、國際合作、平台條件和科普傳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撐保障。
在近期、中期、遠期發展目標的牽引下,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動能源革命和產業升級,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人民網:如何加快能源低碳轉化的科技創新?
金紅光:我國能源科技要面向能源革命和能源低碳轉化新形勢、新要求,順應能源多元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的新趨勢,不僅要明確近中期的主要方向、技術路線和突破口,更要注重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轉變能源發展模式,改變能源利用方式,突破能源轉化關鍵技術,實現清潔、高效、脫碳三位一體,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以燃料源頭節能降碳為突破口,研發非空氣燃燒、無火焰燃燒、低碳燃燒等變革性燃燒方式﹔二是煤制天然氣、氫氣、醇醚燃料等清潔低碳燃料、煤炭分級氣化等變革性煤炭低碳轉化技術﹔三是聚光太陽能動力、氫能動力等低碳動力體系﹔四是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互補的多能互補能源系統、多能互補的分布式能源系統、化工動力多聯產系統、源網荷儲智能調控能源系統等低碳能源動力系統﹔五是低能耗成本的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驅油和地質封存的CCUS技術。
為了深入推動“雙碳”目標,我們需明確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各行業降碳能力和戰略作用,梳理節能降碳的關鍵技術清單,激勵能源低碳轉化的科技創新,科學有序推動“雙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