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智造線”提升中國先進制造核心競爭力

中新網8月23日電(浦帆)目前,智能制造已成為工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核心競爭力。無論是比亞迪可滿足純電汽車、混動汽車以及傳統燃油汽車共線生產的高柔性化生產線,還是阿裡巴巴的“犀牛工廠”、小米投資6億元年產百萬台高端智能手機的“黑燈工廠”,都在圍繞柔性制造能力開展探索與實踐。與此同時,各省、地區對高端智能制造業的人才爭奪戰也愈演愈烈。
工業時代前期,規模化、大批量生產產品往往需要剛性生產線支撐,剛性生產線滿足了社會對大量工業品的需求,並極大促進了社會物質資料的制造和補充。而當世界邁入消費結構升級的新階段,買方市場和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時效性要求的增多,這種剛性生產線已無法再滿足人們的需要。
特別隨著“精益生產”和消費產品市場迭代周期越來越短的現實壓力,制造企業迫切需要引入一種既能提高生產節拍滿足快速捕捉市場窗口,又能快速調整產品類型和生產節拍的柔性生產方式,這種產業升級的痛點問題,在磁懸浮驅動柔性線技術出現之后得到了解決。
以自主研發的iTS智能磁懸浮驅動傳輸系統為例,果栗科技CTO周金明介紹,“iTS採用磁懸浮驅動的原理,取代傳統皮帶傳輸,可以在同一時刻任意位置實現動子同步、異步獨立控制,互不干擾,適合同一產線生產多種產品,實現柔性智造,同時易維護佔地小安裝簡單,具有速度快,精度高,高負載,無限拼接等特性。這樣帶來的好處是,解決了傳統輸送線更換難度大,后期產品升級成本高的痛點,通過動子自由控制、工位控制等方式,以直線或曲線軌道實現高效自動化生產。”
在硬核技術加持下,iTS智能柔性運輸系統顛覆了傳統機械自動化產線生產傳輸模式,將磁懸浮控制技術運用於工業制造柔性產線上,使柔性智造成為現實,並突破了在自動化柔性線領域一直被歐美國家壟斷的情況,也成為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實現工業轉型發展的基礎。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便率先提出柔性化生產的設想,隨著柔性化智造理念的深化,其內涵和形式也在慢慢擴充。如今,以柔性線為基礎的自動化生產線在歐美國家佔有率逐年提升,每年都有20%以上的速度增長,但在國內,相關領域受制於人,沒有自主核心技術的突破,造成工業轉型升級困難,國際競爭力下降的尷尬局面,因此,工業4.0時代不斷呼喚柔性智造的普及。
從行業角度觀察,不論制造業中最高端的汽車零部件裝配制造、半導體制造、3C消費電子加工組裝還是最常見的智能物流倉庫分揀、包裝印刷、食品加工等領域,柔性智造都能帶來降本增效、提升產品多樣化等重要價值。
從市場角度觀察,以磁懸浮驅動柔性線為主的柔性智造也滿足了消費市場的期待,更個性、更環保、更面向垂直領域的特性使其開始主導“綠色制造”工業潮流。由於綠色制造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損耗以及個性化生產正是柔性智造的強項,因此其不但成為工業4.0時代的基礎,也為人類面向綠色未來提供保障。
據周金明介紹,智能磁懸浮驅動傳輸技術支持生產線全域數字過程信息高速傳輸,完美匹配工廠信息化管理系統,使得制造商在訂單響應、制程品控和產品交付方面獲得快人數步的競爭優勢,這對疫情之后快速響應工業制造需求,滿足人們消費需求增長具有明顯的重要意義。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全球工業受到的疫情沖擊中,通過智能磁懸浮柔性制造線,不少企業實現了陣痛中革新的突破。如今,一些工廠已能夠在一條產線上實現異步操作、同步操作、跟隨操作等復雜業務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