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裡沒有無名之輩(記者手記)
撥通肖雅星的電話時,她正在自家店裡吃西瓜。那會兒是下午3點鐘,酒店一天中相對空閑的時間。最近生意好起來了,隔著電話,也能聽出這位年輕店主心情的放鬆與爽利。
電話這邊,我的心情也是一樣。時隔3年,再去翻找3家商戶的聯系方式,起初心裡打鼓:不知道他們的店還在嗎?經營得怎麼樣?沒想到,一個個撥通電話,他們無一例外地告訴我:挺下來了,真好。3年前,我曾寫道,小店主們堅信“轉起來就有希望,挺下去就有機會”,這樣的朴素信念,一點沒變。
當然,他們只是千千萬萬堅強屹立於變局中、經受住了疫情考驗的中國小店中最尋常的3家。但是透過他們的經歷,我忍不住思考,這些中國小店為什麼“能”?
因其堅韌。堅韌的表層,是堅持。這些從街頭巷尾、鎮集社區裡“長”出來的小店,各有其生存哲學,但大都能“扛”事兒。遇到挑戰,哪怕是咬緊牙關,也要挺一挺、拼一拼,相信沖過去就有機會。堅韌的裡層,是樂觀。即便是疫情最難的時候,他們也告訴我“相信困難總會過去”“相信一切會好起來”。信念與心氣兒,幫他們對抗風雨。
因其變通。小店首先很靈活,沒有復雜的決策程序,看准了機會就能跳躍,認准了路子就能“上車”。身形小,轉身快,這是優勢。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多小店開通外賣、發展線上、做起直播、拓展業務。小店主通常也是實干派,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沒有包袱、說干就干、善於變通,這是他們實踐的智慧。
小店必然也有弱點。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身形難免單薄,力量偶顯微弱。好在這1億多市場主體越來越多地被看見、傾聽與幫助。一項項扶持政策接連落地,為他們的生長“施肥”﹔一個個數字化平台搭建起來,為他們的發展賦能。那各地競相打造的“小店經濟”,不正為小店創造更多空間嗎?
春天正在發酵,初夏就要到來,願更多小店蓬勃生長。最后,“大海裡沒有無名之輩”——這句話,想送給中國小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